历史栏目
“戴青天”的“茅草精神”
“水浒108将,72名在郓城。”山东郓城孕育了不少英雄豪杰,也涌现出不少清官廉吏,被老百姓喻为“戴青天”的戴伟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如今在郓城县肖何亭一带仍流传着明朝嘉靖年间戴伟在砀山县清廉为官、恤民爱民的故事。
据《郓城县志》和《 砀山县志》记载, 戴伟幼年丧父,母亲吴氏贤惠善良,知书达理,好善乐施。在母亲教育下,戴伟忠诚正直,勤奋好学,于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科中举人,三十八年己未科中进士,被朝廷授为砀山县令。
戴伟赴任前,母亲特意为他缝制了一件无袖坎肩,提醒他,为官不要贪财,要廉洁奉公,两手千万不要伸到不该伸的地方。戴伟领会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赴任后一不拜见上司,二不会见乡绅,立即深入民间察看民情。他用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村村寨寨,了解到砀山县土地贫瘠,到处飞沙,庄稼难长,收成薄少,加之前任官员横征暴敛,不注重发展生产,致使田园失耕失种,茅草丛生,百姓生活贫穷。但乡里老人告诉戴伟,飞沙之下本是淤土,如果除掉茅草,深翻田地,必能改造成良田。
摸清这些情况后,戴伟数次向上司呈报县情,要求减免砀山县赋税,放粮赈济百姓,帮助恢复生产。上司却迟迟不予理睬。戴伟只好把奏章直送朝廷,可皇帝也置之不理。眼看农时将近,戴伟情急之下决定用自己微薄的俸禄和家产来帮助百姓恢复生产。主意已定,他立即赶回家乡,向母亲讲述了砀山县百姓的困难情况和自己的打算。母亲深明大义,变卖家产支持儿子的作为。
为了激发百姓铲除茅草的积极性,戴伟布告百姓:“凡开荒刨得的茅草,县衙一律按价收买,过完秤后仍返回百姓,自行饲养家畜;谁开的荒田归谁种植,免交赋税一年。”布告一出,砀山百姓无不下地除草,原本逃荒在外的百姓也闻讯归来。经过一冬一春,砀山全县可耕地面积扩大了一倍。但百姓所得茅草钱只能糊口,仍不够买种子,更无钱买耕牛。戴伟又一次返乡,在母亲的支持下,卖掉家中田地十顷、房屋四十余间,用所得钱款在郓城老家设站收购棉花、高粱、谷子、大豆种子,运往砀山。在戴伟的带动下,砀山其他一些官吏和开明绅士也都纷纷开始捐款,帮助百姓购买粮种,按地亩配置牲口。这样,砀山百姓恢复了生产,当年春季就把开垦的荒地种上了庄稼。
秋季,昔日荒凉的沙丘上高粱红、谷子黄、棉花白, 砀山百姓的辛勤劳动换来了大丰收。此后,砀山县在戴伟的治理下,生产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砀山百姓无不感激戴知县清廉为官、勤政为民的功绩。为纪念他开荒除草的为政之举,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茅草知县”,并赠送金匾一块,上书“民之父母”四个字。砀山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旧时茅草遍砀山,来了恩人戴知县;茅草除尽地改良,大囤流来小囤满;吃水不忘挖井人,吃馍不忘戴青天。”
那块金匾现仍保存在戴家祠堂内,作为一种荣耀和精神昭示后人,而戴母给戴伟做的坎肩款式也在郓城民间流传至今,这大概是对戴母这位深明大义的母亲教子有方的最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