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
作者:中国纪检监察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5-26
陈桷,原名纬,号无相居士,出生于福建福宁一户书香门第。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陈桷高中探花,一举成名。
陈桷一生五遭贬黜,仕途坎坷,但其为官始终清廉,刚正不阿,曾拒收巨额番宝,上嘉为“守介不移”,在北宋政坛极具廉誉。
陈桷出仕后,先任文林郎,为朝廷掌管图书、抄写经籍;继任秘书省校书郎,撰拟内廷文稿,渐为宋徽宗所赏识。后调工部任虞部事,掌管山泽、苑囿、场治及金、银、铜等公事,一丝不苟,能明断赏罚和贿案。
宣和七年(1125年),陈桷因差伴出使金国,首察金人南侵之谋,不顾“朝禁”毅然向朝廷反映金人之谋,受“朝禁”之罚被外放回福建老家,任提点福建路提刑,掌管福建路司法、刑狱和监察地方官员,并兼管农桑等公务。他在任上,能体察民情,多次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建炎四年(1130年),陈桷任福建路提刑时,福建路转运司扣发“卸甲钱”引发兵乱,路都曹被杀,陈桷再次独闯乱军平息兵乱,再显政声。
陈桷虽然身在朝外,却念念不忘国政修明,绍兴六年(1136年),他向高宗上疏:“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凡宫室、车马、衣服、器械定为差等,重侈靡之禁。”
绍兴十四年(1144年),陈桷再次被宋高宗钦点,委以重任,知湖北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掌管一方军事、民事大政。年届半百的陈桷任上勤政爱民。当时,襄汉地区连年兵灾,民不聊生,以致庶民户数骤减,只及平时二十分之一,但庶民所负担的额赋却有增无减。陈桷挺身而出,为民请命,重行蠲减,深得人心。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陈桷转任广州布政司副使,在其任上,曾有数百艘外族船只在海上遇险,他亲至海边,创舍五十余间,将遇险船只上的货物搬运上岸令人管守,又给船员供给茶饭。外族官员馈赠重礼价值三万八千多贯,陈桷拒收,转报朝廷。广州有官员作诗赞道:“囊槖来时似去时,如公清白古今稀。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其诗由奏官萧东保上奏朝廷。陈桷随即转职布政司,封为护国左侍郎,又封兵部尚书大丞相,为二品大员。
陈桷清正廉洁、惠政于民、勋膺于国,备受赞誉。他死后,皇帝特在其故居探花府官邸门台前,勅建骑街陈桷坊,坊额上刻有天子手书“守介不移”,并在坊前建有接官亭,让文武百官至此下轿下马,瞻仰坊额,以彰其崇德清廉风范。
陈桷一生五遭贬黜,仕途坎坷,但其为官始终清廉,刚正不阿,曾拒收巨额番宝,上嘉为“守介不移”,在北宋政坛极具廉誉。
陈桷出仕后,先任文林郎,为朝廷掌管图书、抄写经籍;继任秘书省校书郎,撰拟内廷文稿,渐为宋徽宗所赏识。后调工部任虞部事,掌管山泽、苑囿、场治及金、银、铜等公事,一丝不苟,能明断赏罚和贿案。
宣和七年(1125年),陈桷因差伴出使金国,首察金人南侵之谋,不顾“朝禁”毅然向朝廷反映金人之谋,受“朝禁”之罚被外放回福建老家,任提点福建路提刑,掌管福建路司法、刑狱和监察地方官员,并兼管农桑等公务。他在任上,能体察民情,多次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建炎四年(1130年),陈桷任福建路提刑时,福建路转运司扣发“卸甲钱”引发兵乱,路都曹被杀,陈桷再次独闯乱军平息兵乱,再显政声。
陈桷虽然身在朝外,却念念不忘国政修明,绍兴六年(1136年),他向高宗上疏:“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凡宫室、车马、衣服、器械定为差等,重侈靡之禁。”
绍兴十四年(1144年),陈桷再次被宋高宗钦点,委以重任,知湖北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掌管一方军事、民事大政。年届半百的陈桷任上勤政爱民。当时,襄汉地区连年兵灾,民不聊生,以致庶民户数骤减,只及平时二十分之一,但庶民所负担的额赋却有增无减。陈桷挺身而出,为民请命,重行蠲减,深得人心。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陈桷转任广州布政司副使,在其任上,曾有数百艘外族船只在海上遇险,他亲至海边,创舍五十余间,将遇险船只上的货物搬运上岸令人管守,又给船员供给茶饭。外族官员馈赠重礼价值三万八千多贯,陈桷拒收,转报朝廷。广州有官员作诗赞道:“囊槖来时似去时,如公清白古今稀。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其诗由奏官萧东保上奏朝廷。陈桷随即转职布政司,封为护国左侍郎,又封兵部尚书大丞相,为二品大员。
陈桷清正廉洁、惠政于民、勋膺于国,备受赞誉。他死后,皇帝特在其故居探花府官邸门台前,勅建骑街陈桷坊,坊额上刻有天子手书“守介不移”,并在坊前建有接官亭,让文武百官至此下轿下马,瞻仰坊额,以彰其崇德清廉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