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比干的希望与绝望
作者:中国纪检监察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5-26
殷商王朝毁在纣王手上,这点莫说历史学家,凡是看过《封神榜》、听过评书《封神演义》的普通百姓都不会陌生。
毫无疑问,商纣王是一个冥顽不化、不可救药之人。他爱美女妲己,妲己说什么他听什么;他好吃好喝、聚酒为池、悬肉为林;他沉湎于安乐享受,翩翩舞女不绝于目,靡靡之乐不绝于耳;他拼命搜刮民财,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广聚敛以盈钜桥之粟;他残忍好杀,动辄将人砍成肉酱,或置于炭火之上活活烤死。
百姓对商纣王的暴政怨恨不已,这怨恨表达了他们对商王朝的绝望。
各地诸侯有的开始背叛殷商而投奔周文王,这背叛也反映了他们对商王朝的绝望。
商纣王的大臣祖伊听说周文王的势力一天天壮大,便规劝纣王改弦更张,防止亡国。不料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面对纣王的固执,祖伊只说了句,“纣王不可谏矣”,便不再进谏了。祖伊的沉默,说明了他对商王朝的绝望。
商纣王的异母兄弟微子屡次进谏而不见成效,便和朝中的太师、少师一起离开了朝廷。他们的出走,也是对商王朝绝望的表现。
百姓绝望,诸侯绝望,大臣绝望,王亲绝望。商纣王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只有王子比干仍抱有希望。
比干,亦纣之亲戚。他见众人如此表现,便说:“主上有过而臣下不冒死谏争,那样只有亡国一途。百姓有什么过错而要吞食亡国的苦果呢?”便对商纣王直言极谏。不料,商纣王被他的谏言惹怒,命人把他绑起来,活活将胸膛剖开取其心。商纣王要看看,比干的心是否像人们传说的那样有七个窍。
比干为了让商纣王改邪归正,为了让商王朝不灭而名副其实地献出了真心。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表彰比干的忠诚,特意命人将比干之墓加以扩建。
此后的封建帝王及文人也都把比干作为忠臣的典范加以提倡和颂扬。
然而,有谁真正理解比干呢?
不错,比干的确说过:“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但这句话的重点在“争”而不在“死”。比干是想通过自己不惧死亡的大无畏精神去感染纣王,使他回心转意、改车易辙。比干不怕死,但决不想去死。试想,命都没了,还用什么“争”呢?
可对于商纣王而言,“争”必“死”。这种关系,他的臣属们是很清楚的。微子就是否离开商纣王征求太师、少师的意见时,太师就说:“如果真的能使国家得到治理,那么,即使死了也无所遗憾。如果自己死了,国家也不能得救,就不如离开朝廷。”最终,微子、太师、少师们的出走,表明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身死”能换来商朝的“国治”,所以宁愿“不争”而选择自己的“生”。
“身死”与“国治”的道理比干不是不明白。而他之所以仍要冒死进谏,是因为对商纣王纳谏还抱有希望,对商王朝的幸存还抱有希望。
而当他被捆绑起来,当剖开他胸膛的尖刀插入的刹那,可以想见,他一定对商纣王的悔改绝望了,对商王朝的幸存绝望了。商纣王取出的,是比干一颗破碎的心,一颗绝望的心。
谁能理解比干的希望与绝望?显而易见,商纣王不理解。
可周武王理解了吗?他对比干死后的待遇,或许是出于对他遭遇的同情,或许是对他忠君行为的表彰。可不论是同情还是表彰,都不是比干冒死进谏所要达到的目的。
后世的帝王更是曲解了比干的心。他们把比干树为忠于君主的榜样,是为了提倡人们像比干效忠商纣王那样效忠自己,只是利用比干之死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比干冒死进谏,当初是抱有希望的,但在临死前则是绝望的,这符合一般人心理活动的逻辑——在希望破灭之后,绝望必接踵而来。在此揭示比干由希望而至绝望,并非为歪曲他的心迹,而是要提醒诸位,对不可救药之事物生出绝望实乃是一种觉悟。
毫无疑问,商纣王是一个冥顽不化、不可救药之人。他爱美女妲己,妲己说什么他听什么;他好吃好喝、聚酒为池、悬肉为林;他沉湎于安乐享受,翩翩舞女不绝于目,靡靡之乐不绝于耳;他拼命搜刮民财,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广聚敛以盈钜桥之粟;他残忍好杀,动辄将人砍成肉酱,或置于炭火之上活活烤死。
百姓对商纣王的暴政怨恨不已,这怨恨表达了他们对商王朝的绝望。
各地诸侯有的开始背叛殷商而投奔周文王,这背叛也反映了他们对商王朝的绝望。
商纣王的大臣祖伊听说周文王的势力一天天壮大,便规劝纣王改弦更张,防止亡国。不料纣王说:“我生不有命在天乎?”面对纣王的固执,祖伊只说了句,“纣王不可谏矣”,便不再进谏了。祖伊的沉默,说明了他对商王朝的绝望。
商纣王的异母兄弟微子屡次进谏而不见成效,便和朝中的太师、少师一起离开了朝廷。他们的出走,也是对商王朝绝望的表现。
百姓绝望,诸侯绝望,大臣绝望,王亲绝望。商纣王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只有王子比干仍抱有希望。
比干,亦纣之亲戚。他见众人如此表现,便说:“主上有过而臣下不冒死谏争,那样只有亡国一途。百姓有什么过错而要吞食亡国的苦果呢?”便对商纣王直言极谏。不料,商纣王被他的谏言惹怒,命人把他绑起来,活活将胸膛剖开取其心。商纣王要看看,比干的心是否像人们传说的那样有七个窍。
比干为了让商纣王改邪归正,为了让商王朝不灭而名副其实地献出了真心。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表彰比干的忠诚,特意命人将比干之墓加以扩建。
此后的封建帝王及文人也都把比干作为忠臣的典范加以提倡和颂扬。
然而,有谁真正理解比干呢?
不错,比干的确说过:“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但这句话的重点在“争”而不在“死”。比干是想通过自己不惧死亡的大无畏精神去感染纣王,使他回心转意、改车易辙。比干不怕死,但决不想去死。试想,命都没了,还用什么“争”呢?
可对于商纣王而言,“争”必“死”。这种关系,他的臣属们是很清楚的。微子就是否离开商纣王征求太师、少师的意见时,太师就说:“如果真的能使国家得到治理,那么,即使死了也无所遗憾。如果自己死了,国家也不能得救,就不如离开朝廷。”最终,微子、太师、少师们的出走,表明他们不相信自己的“身死”能换来商朝的“国治”,所以宁愿“不争”而选择自己的“生”。
“身死”与“国治”的道理比干不是不明白。而他之所以仍要冒死进谏,是因为对商纣王纳谏还抱有希望,对商王朝的幸存还抱有希望。
而当他被捆绑起来,当剖开他胸膛的尖刀插入的刹那,可以想见,他一定对商纣王的悔改绝望了,对商王朝的幸存绝望了。商纣王取出的,是比干一颗破碎的心,一颗绝望的心。
谁能理解比干的希望与绝望?显而易见,商纣王不理解。
可周武王理解了吗?他对比干死后的待遇,或许是出于对他遭遇的同情,或许是对他忠君行为的表彰。可不论是同情还是表彰,都不是比干冒死进谏所要达到的目的。
后世的帝王更是曲解了比干的心。他们把比干树为忠于君主的榜样,是为了提倡人们像比干效忠商纣王那样效忠自己,只是利用比干之死为自己的统治服务。
比干冒死进谏,当初是抱有希望的,但在临死前则是绝望的,这符合一般人心理活动的逻辑——在希望破灭之后,绝望必接踵而来。在此揭示比干由希望而至绝望,并非为歪曲他的心迹,而是要提醒诸位,对不可救药之事物生出绝望实乃是一种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