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米塑——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米塑又称“粉塑”,是温州独有的民俗工艺,也是温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北方的“面塑”合称为食品塑作工艺的双绝。与北方面塑不同的是,米塑可大可小,大的高达数米,小的只有指甲大小。传说宋朝孙武用米做成蟠桃充当寿桃为母亲做寿是米塑的起源,至今已逾千年,遍布温州,每逢过年过节、寿庆、婚嫁、筵席、礼佛等场合都少不了米塑。
米塑,顾名思义,主要靠手工将馍糍(或面粉)和以颜料揉捏而成,但凡细微之处,则用特制的小刀具雕镂、装点,工艺细腻精致,力求造型逼真生动。米塑精品能让人难分真假,譬如米塑《济公斗蟋蟀》,神形兼备,妙趣横生,展出时轰动温州鹿城,而温州米塑艺术家邵永桂还曾应邀赴日本作现场艺术表演,颇受赞赏。
时过境迁,虽然米塑经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鼎盛时期,但是随着时代的变革,传统民间艺术日渐式微,米塑也渐渐变得无人问津,纵然在一些场合米塑仍是必不可少的工艺品,但是随着老一代米塑手工艺者越来越少,年轻一代愿意继承这一工艺的寥寥无几,使得米塑工艺濒临失传,而且受材料的性质影响,米塑防蛀和保存难度极大,这也使得米塑的精品越来越少。如何传承温州米塑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
然而米塑前途并非一片灰暗,随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设立了专门关于米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授课程,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特别的温州的新一代能够接触米塑、学习米塑,引起人们对这一古老手工艺的好奇、喜爱。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米塑材料和用途得到了不断的创新,渐渐走进了酒桌和家庭。政府的支持和工艺者的创新让夹缝中的米塑有了生存下去的一抹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