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图说“乌饭节”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畲族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乌饭节”,这一天畲族兄弟身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表演民族传统节目、祭祖、吃乌饭。56省道文成花园至西坑段改建工程周岙底2#隧道的山上有着文成唯一的民族村——培头村,在我们监理办对面的店老板娘正是培头村的村民,她早早的就向我们发出了邀请。今年的民俗表演安排在三月初一。
今天是3
图片1 精美的时篮 图片2: 文物陈列室
图1、图2展示的是畲族先民日常生活用品,它们制作精美,实用性与美观性相融合,大多为木制品,在当地取材便利,虽然现在大多数用品已经被现代化所取代,但它依然向我们展示出民族的智慧,似乎与我们公路工程设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图片3 :木雕漆艺 图片4:织染技艺
图片3的木雕人物栩栩如生,漆工庄重大气,图片4的织染精致,布料柔软,图案充满神话色彩,我也不知其中诉说的故事。但无不透露出畲民们的艺术气息和创作灵感。
图片5 :婚嫁表演 图片6:亲身体验
各种风俗礼仪最能表达一个民族的文化气息,婚嫁更是各民族家庭的一件大事,畲族也不例外有着自己独特的婚嫁习俗,其中也融合不少汉族文化。如花轿、新娘的红盖头,听当地人讲畲族婚嫁礼仪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进步,现在的畲族的婚礼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大众化和现代化。充分体现了畲民们与时俱进的时代思维,今天独具魅力的表演又体现了畲民对自己传统习俗的热爱和传承。表演结束后我也体验了一把新娘坐在花轿里的感觉,可惜的是只有坐的感觉,没有抬的感觉。
图片9:畲族村舞蹈队 图片10:畲族民居
畲族民族戏曲、和畲族对歌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艺术,贴近畲族百姓生活,乐器也都是传统的民间乐器,使用畲族语言的唱腔,并融合了对白的方式。现代化的畲乡仍继续传承着古老的艺术,虽然我一句也没有听懂但还是让我感受到了古老与现代融合的魅力。图片9中的舞蹈队是培头村村民组织的,她们中有退休教师、农村大妈、私营企业主,她们的共同点就是年龄都在50岁以上。她们在台上翩翩起舞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让我看到畲民们热爱生活的一面,同时带给我心灵上的思考,我是否也像那些舞者一样拥有积极昂扬的精神呢?我想她们应该是我们年轻人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图片10是畲村保留最完整的一栋民居,据说一个同事的老家就在这边上,整个房子为全木质结构,也是今天婚嫁表演的洞房,它通体已经发黑的木料,向我们诉说着它年头。贴上喜庆的对联挂上大红的灯笼又使这座民居焕发出青春的气息。
图片11:美丽的畲族妈妈 图片12:才华横溢的畲族青年
身着盛装美丽的畲族妈妈带着她可爱的宝宝在看表演,在我的要求下才拍了这张照片。因为我想拍下我认为有意义的代表民族不断传承的照片。正在笛子独奏的是一位畲族大学生,他特意回来参加这次表演,我不懂音乐但我知道那是割不断的浓浓乡情。
图片13:准备午餐 图片14:打糍粑
图片15:沿路的桌席 图片16:共进午餐
图片17:幸福安康 图片18:老中青三代
午饭后我挠有兴致的来到一户畲民的家中,在他们家我对这张精美的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夫妇两告诉我这张床已经50年了,是当年他们两结婚的时候置办的,现在已经快20年没有用过了,丢在一边在上面堆放一些杂物,谈笑间我随意提出了一个不情之请,希望夫妇两再次坐在当年喜结连理的床边让我拍张照片,夫妇两很乐意,还将堆满杂物的床稍微整理了一下,老伯还特意回房间换一件干净的外套,没想到我一个我一个随意的请求却让夫妇两那样的认真,我的内心告诉我,我“谈笑间的随意”是亵渎了二老心中那份真挚而神圣的情感。面对这份50年的情感,我应该很慎重的邀请,而不是一个随意的请求。于是我拍下今天最有价值的一张照片我没有更好的名字命名它,就叫“幸福安康”好了,也是我对两位老者的最大祝福。临走我要了老伯的电话号码,我告诉他下次进来的时候我会把照片送给他。回来之前,最后帮我们驻地办老中青三代四位女同胞来一个合,祝他们青春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