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对于“谥号”的“嗜好”

作者:汪冰清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3-27

    1516年,已经告老还乡多年的李东阳病重。受正德皇帝委托,武英殿大学士杨一清前去看望李东阳。李东阳和杨一清私交非常好,当年杨一清因为得罪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被打入死牢,就是因为李东阳全力相救才活了下来。

 

    杨一清对李东阳说:“大明开国一百多年来,还没有大臣得到过‘文正’这样的谥号,您百年之后,我将向皇帝申请给您这个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然倚着床给杨一清磕起头来。

 

    李东阳何许人也?3岁的时候就能写直径一尺的大字,17岁就考中进士(殿试排名第四),受成化皇帝委托教导皇太子(弘治皇帝)读书,后历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等要职,《明史》称赞他“立朝五十年,清节不渝”。

 

    李东阳也是明朝中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为诗作文典雅工丽,篆隶造诣也非常高。

 

    李东阳如此看重自己的谥号,现代人不一定能理解,这就需要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谥号制度。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号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制度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表扬、批评、同情三类,如慈惠爱民曰文、名与实爽曰缪、慈仁短折曰怀。其中,文臣最好的谥号是“文正”,武将最好的谥号是“忠武”。

 

    魏晋时期有个奸臣叫贾充,是个“官二代”,他父亲贾逵很早就跟着曹操打江山,是曹魏王朝的三朝元老。因为父亲的原因,贾充11岁就被曹魏王朝封为侯爵。

 

    但贾充却投靠了司马昭,出卖了忠心于曹魏的征东大将军诸葛诞,组织人马杀害了曹魏皇帝曹芳。贾充为司马氏建立西晋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做了别人都不敢做的坏事。当时的大司空陈泰就曾劝司马昭抛弃贾充,以消除社会舆论的压力——“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耳”。

 

    对于这样的奴才,司马氏家族自然十分喜爱。司马炎称帝后,不仅给贾充加官进爵,封官太尉,进爵鲁国公,还为自己的皇太子(晋惠帝)娶了贾充的女儿贾南风,这个贾南风后来一手制造了让西晋王朝分崩离析的“八王之乱”。

 

    《晋书》评论说:“昔当涂(代指曹魏王朝)阙翦,公闾实肆其劳,典午(代指西晋王朝)分崩,南风亦尽其力,可谓‘君以此始,必以此终’,信乎其然矣。”意思是说,西晋王朝取代曹魏王朝,功劳有很大一部分是贾充的;西晋王朝分崩离析,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是罪魁祸首。

 

    贾充晚年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将来的谥号问题,他的侄子贾模劝他说:“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也就是说是非之事日久自见,是无法掩盖的。公元282年,“身极宠光,任兼文武”的贾充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司马炎让皇太子去看他,贾充再三恳求给自己一个好谥号。

 

    不久,贾充死了,有关部门商议给他定谥号之事,礼官秦秀认为贾充“悖礼逆请,开朝廷之乱原”,按照谥法应当封谥号为“荒”。可惜司马炎力排众议,为这个亲家公抛弃了“原则”,将贾充的谥号更改为“武”。

 

    三百多年后,唐朝宰相房玄龄奉旨编修《晋书》,给予贾充的评价是“贾充以谄谀陋质,刀笔常材,幸属昌辰,滥叨非据。抽戈犯顺,曾无猜惮之心;杖钺推亡,遽有知难之请,非惟魏朝之悖逆,抑亦晋室之罪人者欤”!

 

    一个被当时、被后世都定性为坏人的人也对自己谥号十分在意,说明当时的坏人还是有敬畏心的,还是没有达到“担当生前事、何计生后名”的境界。抬头三尺有神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