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聆听智慧的声音,沐浴人文的光芒
聆听智慧的声音,沐浴人文的光芒
记参加北大战略思想与人文精神高级研修班
2010年1月中旬的北京,寒风凛冽,一片冰天雪地,由温州市国资委组织的35位学员来到了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参加为期5天的《北京大学温州市国资委企业家战略思想与人文精神高级研修班》学习。
众所周知,北大是中国公认的一流学府,是中国近代新思想、新科学的重要发源地。能够在北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荣幸,而聆听众多北大名师大家的授课更是人生少有的机会。他们有针砭时弊的政论,气宇轩昂;有严谨求实的学术论述,循循善诱;又有推陈出新的另类思维,语惊四座;也不乏促膝谈心的思想感受,娓娓道来。这些精彩的授课无不体现老师的学识和水平,蕴含着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彰显的是名师的风流和风范。
狼的精神和领导艺术。“狼是草原上的群居动物,它不仅有很强的爆发力、冲击力和敏锐的观察力,集有智慧、善良于一身,而且有很强的团队精神。狼捕获猎物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狼与狼之间的默契配合;它们总能通过团队的力量去完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成言用其略带磁性的声音,用滕图崇拜、狼的精神作为《国有企业领导用人与激励艺术》开头,平铺直叙的讲授了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领导活动的原始民主、专政时期以及科学领导时期)、领导与管理者的联系以及领导艺术的精髓等内容,而以智慧和群体力量为显著特点的狼精神作为主线贯穿于讲座始终,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
博弈论与管理。妙趣横生的课堂游戏将大家带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邹亚生讲授的《博弈与管理》。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经验、竞争战略和博弈论就好比是企业管理的术、法、道,博弈论是看世界的另外一种不同的方式,它的精髓在于基于系统思维基础上的理性换位思考,即在选择你的行为时还是考虑你的得益,但是你应当用他人的得益去推测他人的行为,从而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可见掌握博弈之道的企业管理者往往比较理性和高明。用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旅行者困境、蜈蚣博弈、冰激凌小贩等实例来诠释现代博弈论简单发展史、博弈论和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均衡、公共地悲剧为主要内容,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更使人对博弈论的学习起到引人入胜、心驰神往的作用。
智胜韬略与孙子兵法。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薛国安,长年给中外高级军官、企业总裁及高层管理人员讲授有关《孙子兵法》的课程。曾于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冲锋陷阵,战绩突出,刻骨铭心的实战经验使其对兵法内涵有独到的领悟,并融化于教学和研究之中。
薛教授先后解析了“主孰有道”与宏观要务、“将孰有能”与企业管理者的素质、“法令孰行”与加强制度管理、“士卒孰练”与注重各级培训、“赏罚孰明”与落实激励机制等五方面内容来阐述管理的基本要素和方法。《孙子兵法》是一本军事与哲学、战略与战术军事相结合的伟大兵书,尽管其提出是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但其所揭示的战争的一般规律和基本原则一样适用于现代企业竞争,也适用于企业管理方面,其谋略虽然不能照搬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该是一剂良方,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灵活运用它的思维方式,在面临和解决复杂问题时,真正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之境界。
目前中国法治的基本态势。北大上课已经三天了,印象最深的是周旺生老师。上课前,周老师严肃的表情,多少让人感觉有些不好接近,有“中国立法学之父”之称的周老师,将“目前中国法治的基本态势”娓娓道来。
自1997年党中央作出“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决定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经历了长足而有建设性的进步。但是,中国的法治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周教授以其高深的法学专业素养分析了中国人的法治观念。他认为,法治问题不单单是个学术问题,更多层面上是多数国家选择的治理方式。法学应当是“经世致用”的,而法治进程的推进绝非依靠闭门造车所能完成的。法治是一种阳光之制;法治是一种可预期的治理方式;法治是一种主动的治理方式;法治也是一种保权和自强之制。只有抓住以上四点,才能真正把握法治的全部要义,才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得到完善而坚挺有力地进步。
周教授又进一步分析了目前中国法律的实行状况。他认为,刑法是所有部门法中实行最尽人意的一个部门法,程序法次之,接下来为民商、经济与社会法,最让人心忧的是行政法的实行状况。要把法律真正从高高的书架中拉到现实当中来,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依法从政”,推动中国法治建设的进一步前进。
从读大学到毕业后参加工作,听过的授课、讲座乃至演讲还真不少,但周老师的授课着实让我叹为“听”止。首先是清晰的逻辑思维,观点论据论证层层推进。其次是严谨的语言表达。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向以表达严谨而著称,有人说他的表达不需要多加整理就可以直接成章,而周老师的授课却远在其上。一开始我只是低头聆听,周老师的授课每一句是如此的整齐划一,以致于我误以为周老师是在念稿,照本宣科。抬头一看才发现自己判断错误,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出口成章。能够把深奥的法律问题浅出地阐述明白已属不易,还要讲得既语言严谨又恢谐有趣,气氛活跃而不失严谨,内容翔实又不失法学专业素养,那绝非寻常功力所至。当然,我更景仰周老师对当前中国法治问题的精准把握,对中国法治建设坦荡又务实的不讳直言。
中国转轨时期社会热点问题。棕色夹克外套、装满文件的旧手提包,矍铄的目光、妙语连珠、激情澎湃,朴实、直率,这或许就是对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京城铁嘴”周孝正教授最真实的素描。周教授的开场白很简单,也很朴实生动:“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老师,简称人民老师。什么头衔都是虚的、假的。比如法律研究所所长,我们那是四无所,至于编写国土资源报告,我就是一干活、干实事的。”一踏上那神圣的讲台,周教授一站就四个小时,连水都不喝一口,深入浅出,亦庄亦谐,挥洒自如。
从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层与流动问题,三农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社会公正问题、死刑废除问题等,周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一一来剖析,层层推进,切中要害;从我国百年四件大事(革命、战争、运动、建设)到30年来的三次思想大解放,讲述我国政治体制的演变、改革、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听来耳目一新,意味深长。正是对学术的热情和敬业精神以及学生的喜爱让年逾花甲的他依然神采焕发、思维敏捷,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讲课有激情,学生爱听我就爱讲,这就是良性互动”,这是周教授讲课的真实写照。
时代在不断变化之中,从过去“学而优则仕”成为现在“学而优则强”。一周学习是短暂的,但每一课如同一场思想的盛宴、知识的盛宴,深深吸引大家。我们收获了什么?是知识更新,思维创新,还是思想常新?我无法一言以蔽之,但答案是肯定的。
(陈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