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务实创新筹融资 强力推进百项千亿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走在前列”要求,市委确立了建设“三个温州”的战略任务和“四个坚持”的战略方针,同时明确了“破三难、打三仗”的战略重点及当前的主要工作载体“四大工程”。百项千亿工程作为市委确定的当前要强力推进、重点抓好的 “四大工程”之一,涉及我市交通、水利、能源、城建等领域关键性的重大基础设施103个项目,投资总额达1300亿元以上。实施百项千亿工程,能有效拉开城市框架、强化功能、提高档次、优化环境,对于加快推进“三个温州”建设至关重要。
根据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的法规,实施百项千亿工程,仅项目资本金就高达455亿元之巨,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社会效益为主,投资成本大、回收周期长,故大多数项目仍以依靠国家投入与地方政府自筹为主。就温州目前的统筹财力而言,筹措百项千亿工程所必备的巨额资本金,难度之大、任务之艰不言而喻,要打好基础设施硬仗,强力推进百项千亿工程,除克服“土地”这一瓶颈制约之外,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建设资本金的筹措。
针对如何切实解决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本金筹措难问题,现将我司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及调研、思考后的建议提出,愿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以小搏大”,“四两拨千斤”——温州发展公司筹措绕城高速公路巨额资本金的实践。
“交通圈就是经济圈”。我市为加快建成四通八达、快捷完善的交通网,有效拓展温州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充分整合全市各类社会资源和优势,提升温州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温州绕城高速公路。“温州发展公司”作为市属国有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整合优质经营性基础设施资产,建立健全基础设施投资平台与融资渠道,发挥规模效益,推进我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已任,坚持奉行“务实、诚信、稳健、高效”的经营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三个温州”和推进“百项千亿”工程的决策部署,找准位置,当好角色,发挥自身优势,攻坚克难,以小搏大,毅然承担起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项目巨额投资的筹融资任务,千方百计想方法,竭尽全力抓落实,先后与国家开发投资、浙江信托投资、上海爱建信托、广东珠江投资及香港福田国际投资、瑞士MM不动产、美国新核心财务投资等数十家境内外投资商进行商洽谈判。在多次商谈未果的情况下,没有灰心气馁,持续不懈地寻找突破口,抓住了国家开发银行来温处理“七里港”项目历史债务的信息,主动出击,紧盯不放,最终成功利用“温州大桥”项目资产作为“筹融资扩大器”,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了34.7亿元的巨额融资协议(温州大桥是甬台温高速公路的控制性特大桥梁,总投资达12亿元,温州市政府仅投入0.6亿元,建成后经“温州发展”精心经营运作,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成为一个筹融资的“支点”和“扩大器”,有效地将政府财政资金放大了50多倍)。
国家开发银行是国家政策性银行,具有其它金融机构所没有的特殊优势,该行可根据地方政府现有及未来的综合财力,以政府控制的综合基础设施投资经营企业为平台,为地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组合型巨额资本金与配套资金的长期贷款(据了解,在我省的宁波、杭州、嘉兴、湖州等地都有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资本金贷款)。此次虽是初次合作,但“温州发展”的敬业精神、管理成效、业务能力和优良业绩赢得了“国开行”高度信任,落实了“绕城北线”项目50%资本金的政策性软贷款(是温州首次获得“国开行”的项目资本金软贷款支持),并签署了总额达34.7亿元的结合信贷协议。“温州发展”与“国开行”的成功合作,不但为绕城高速北线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主要的是很好地体现了政府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并为温州基础设施建设资本金的筹措开创了新的模式和渠道。
二、整合资源,积聚资本——对我市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筹措的建议。
1、充分把握机遇,用好用足国开行这一重要筹融资资源。“温州发展”与“国开行”的首次合作,让该行看到了管理规范、运作稳健的良好合作对象以及温州城市的发展潜力。该行浙江省分行领导已明确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表示,愿意把“温州发展”作为温州市政府的筹融资运作平台,进一步扩大合作,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以国开行的特有优势帮助市政府解决建设资本金筹措的大难题,加快推进温州百项千亿工程。我市应充分把握机遇,同心协力,积极回应,力促落实到位,用好用足“国开行”这一重要的筹融资资源。
2、积极扎实创造条件,力求招商引资出实效。我市要根据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的特点和招商引资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务实创新想办法,奋发有为寻对策,积极主动争取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支持,切实有效地解决境外投资商在谈判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如高速公路的收费标准和经营年限确定等问题),尽可能明确边界条件,让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有保障,以最大诚意促进我市基础设施领域招商引资取得更大成效。
3、整合盘活存量资产,形成规模效应,实现滚动发展。据初步统计,我市经营性的国有资产净值达130多亿元,但目前多呈分散状态,势单力薄,综合运营效益不佳。我市应抓住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及时对现有国有资产(企业)进行整合聚集。以现存的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比较优势的基础设施企业为核心,通过行政划转、购并、授权经营等方式,组建我市基础设施资产经营集团(控股)公司,壮大资产规模,形成资本集聚。一方面可以培育发展、做大做强若干个国有资产投资经营的骨干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增强融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筹融资扩大器”作用,有效加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带动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调整改制、盘活转让一批在市场竞争中没有明显优势的国有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股权)及各类土地资源,将其变现和收益用于骨干企业的增资和新的基础设施项目,促进我市基础设施产业的良性滚动发展。
4、合法适度运用收费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目前,上海、重庆、杭州等许多城市政府很注重合法适度地运用城市综合收费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对贯通城市内外的重大交通设施(路、桥、隧道等)普遍采用收取车辆“进城费”和“统缴卡”模式,筹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我市应积极借鉴,争取省政府的支持,对瓯江三桥、瓯海大道、机场路、过江通道等实行“撤站不撤费”或“收费不设站”,可对本市车辆实行“年费统缴”;对外地车辆进市区的收取“进城费”。其收入由市政府统筹用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本金。
5、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打通民资进入基础设施的投资途径。我市民资充裕活跃又具备较强的投资意识,但呈“总量大、个体小、各自独立、难以聚集”的状态,应当充分利用全国金融改革实验区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金融制度和产品的创新,有效构筑“民资集聚平台”,以真正打通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基础设施的渠道。譬如尝试:1)发行高速公路建设基金等基础设施产业基金;2)以商会为投资单位组织私募集合资金;3)适当放宽高速公路类交通项目的股权信托计划限制条件;4)实施城市土地证券化,建立土地投资基金,发行土地债券和土地信托计划等等。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本市场永远不缺乏资金。但是,除了有得可图的良好投资项目外,还需要具有完备的盈利模式,更需要具有法律保障的、进退通畅的资本渠道。只有真正具备有项目、有模式、有通道,资本市场就能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