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之窗
工会主席常雨琴用爱心温暖困难群众心灵
“三分之一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三分之一外出打工;三分之一成为社区活动积极分子。”谈起蒲纺近万名下岗职工现状,常雨琴语气欢快,一改以往“催泪弹”的形象。
正在武汉参加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常雨琴对记者说,她现在每天都和3万蒲纺人一起做加法,营造正面向上的积极力量。
地处湖北省赤壁市荆泉镇的蒲纺集团,现在成为蒲纺工业园。原蒲纺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常雨琴,退休后仍在工业园工会主席的岗位上工作。
常雨琴的哭,让蒲纺职工印象最深刻
2004年2月,深陷“收不抵支、资不抵债、全面停产、全员下岗”困境的蒲纺集团全面改制。短短几天内,企业1.5万名职工中有9317名职工有偿解除劳动关系,1000多名30年工龄以上的职工每月只发一点生活费……这个曾经号称“十里纺城”的中国最大纺织联合企业,困难之大可想而知。
而当年出于三线军工企业考虑作出的“靠山近水扎大营”厂址选择,更加剧了人们脱困的难度——地处山沟、远离城市、局限于内部循环,何来岗位消化如此多的下岗失业职工?生存的艰难助燃了一些职工的怨气,吵闹、上访……企业领导班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各种历史的、现实的、个体的、群体的矛盾交织在一起,我们夜以继日地无数次接待上访群众。”常雨琴说。“常主席几乎没有一天不接访的,少则一两拨,多达十几拨。有些上访职工干脆一屁股坐到办公桌上,可她总是不愠不恼,只在职工走后一个人关起门来偷偷地流泪。”蒲纺工作人员吴俐萍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为取得理解和支持,常雨琴一次又一次地在政府职能部门间奔波,一遍又一遍地诉说蒲纺的特殊和改革的困难,但事情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在又一次碰壁后,焦急万分的常雨琴再说起蒲纺职工的艰难时,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她先是泣不成声,继而号啕大哭……一个年过半百的厅级干部、一个气质优雅的女人,就这样像孩子似的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之后不久,“过渡性低保”一路绿灯地批复下来。从2004年7月起至第二年5月,蒲纺特困职工家庭都领到了低保金。
“我哭并不是委屈,而是群众有那么多困难,自己能做的却那么有限。”常雨琴说,他们都曾是与企业风雨同舟的职工,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对他们的疾苦怎能无动于衷?
她走进军转干部杜先国家,当了解到这位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硬汉,患胰腺癌后不想拖累家人而要放弃治疗时,常雨琴哭了。她为杜先国送去大病救助金,一次又一次耐心地劝他坚定信心积极治疗。杜先国临终前已神志不清,却能听出她的声音。当听到常主席又来看望自己时,他流下了眼泪。
她走进失业职工龚华家,当得知龚华因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目失明的13岁女儿龚莹,在黑暗中摸索着折叠了数万只千纸鹤,一次又一次地到陆水湖放飞千纸鹤放飞希望时,常雨琴哭了。她带着龚莹到医院检查,多方救助,如今龚莹已重见光明。
她走进双目失明的单亲女职工毛世红家,当知晓毛世红靠着微薄的病退金抚养女儿上大学而从不向组织反映困难,因看不见经常碰得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时,常雨琴哭了。她经常去看望毛世红,陪她拉拉家常唠唠嗑,并精心买来蛋糕和食品,亲自下厨做了一桌饭菜,给毛世红过了46岁人生中的第一次生日。
多一次家访,就能多温暖一个家庭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把周磊家烧个精光。匆匆赶回来的周磊夫妇,面对空荡荡的黑屋子黯然泪下,与企业有偿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周磊一家人,六神无主。
常雨琴闻讯即和工会干部们买来棉被等急需的床上用品,为了不耽误他们12岁女儿上学,她又连夜为她买来学习用品和新棉袄。紧接着,常雨琴专门到市总工会、民政局求助,为周家争取到了救助金和救助物资。
“她好像有千里眼顺风耳似的。”六米桥小区主任张艺霞这样说常雨琴,许多特困群众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她甚至比社区干部还熟悉。
常雨琴说:“作为特困企业的工会干部,只能埋头苦干,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政策做工作,用爱心温暖一个又一个困难群众的心灵,化解一个又一个的矛盾。”
正因如此,常雨琴在短短几年间竟用掉17个厚笔记本,上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三访”时每位职工反映的困难,3年中仅春节期间进病房看望职工就达500余人次。
多一次家访,就可以为困难职工办一件实事好事,就多温暖一个人一个家庭。也正因如此,常雨琴成了许多困难群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70多岁老太太给她做松软的棉鞋,为的是让她能够歇歇脚,十几岁的孩子为她折叠成千上万只千纸鹤,祈愿“像常奶奶这样的好人一生平安”……
集团留守工会干部连同常雨琴在内就4个人,却要面对蒲纺近3万职工和家属,仅低保一项工作的登记册堆起来就有几尺高。即便如此,常雨琴要求工会干部对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必须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工会分门别类建立了特困户、留守儿童、单亲母亲和大病医疗救助档案,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致贫原因、身体状况等等一目了然。
在扶贫帮困的同时,常雨琴努力为自立自强自主创业的群众送去力量。秦烈夫妇有偿解除劳动关系后,在赤壁市郊承包了600亩荒山。常雨琴为他们申请小额贷款,并一次又一次沿着杂草丛生的小路走进荒山带去慰问和鼓励;周磊开了一家小小的烧烤店,常雨琴成了他店里的“常客”,还将自己的拿手好菜全盘传授;京珠高速公路服务区需要十几个工作人员,常雨琴获悉后多方奔波,终于为蒲纺的下岗职工争取到这些名额;为促进再就业工作,常雨琴和工会的同志广泛收集再就业信息,先后请广东、浙江、武汉等地民营企业到蒲纺发布招工信息……
组织不散,活动不断;困难不少,精神不倒
作为纺织企业,蒲纺女职工占到职工总数的56%。企业改制后,很多职工出外打工,离婚率飙升,全集团因离异导致的单亲家庭有2714户,占全部职工家庭的28%;留守儿童就有292人。
“我们要让蒲纺的留守儿童感到温暖。”在常雨琴的倡议下,2006年10月13日,蒲纺启动了“爱心妈妈”帮扶留守儿童活动,她亲手为这292个儿童建起详细的档案。
在集团党委的领导支持下,蒲纺工会组织开展评选优秀妇女工作者、好母亲、好女儿、好媳妇、好妻子、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开展走访劳动模范、再就业事迹报告会、表彰工会积极分子等活动;“关爱特困母亲”活动;“六一”儿童节开展“金色童年放飞希望放飞梦想”活动;“七一”开展“七月颂歌献给党”;“八一”举行打靶比赛;“十一”联欢迎国庆活动;元旦举行文艺会演;春节开展辞旧迎新活动……
平常日子,工会为居民免费放映露天电影、组织开展社区广场文化活动、举办群众健身展演活动等更是不间断。
2009年组建的蒲纺下岗职工文工团,不仅市长亲自帮助解决具体困难,还获得群众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的荣誉。他们通过进社区、进民营企业、进老年公寓的小型演出活动,激发职工向上的力量。
2011年5月,赤壁市委、市政府调整蒲纺领导班子,新班子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蒲纺大道拓宽、蒲纺新城建设三大工程,努力改善民生。
在蒲纺最困难最不稳定的日子里,各级工会组织、民政部门、慈善总会、新闻媒体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形式帮扶困难群众,仅金秋助学一项活动,蒲纺就有上千名学子得到了资助。
编辑点评
关心职工生产生活,不遗余力地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是中国工会的优良传统,也是工会维护职工权益的直接体现。
把工会建设成广大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关键在于工会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时刻把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站在职工群众的立场谋划工作,多从职工群众的需求开展活动。工会主席常雨琴在企业面临职工大规模下岗的困难时刻,始终视职工为亲人,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竭尽所能为职工服务,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政策做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问题,都以工会事业为第一。
今天,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像蒲纺这样大规模下岗不会重现。但我国毕竟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帮助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困难,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工会干部学常雨琴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