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临大事有静气

作者:重庆日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7-25

    “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出自清代帝师翁同和的一副对联。可以解释为,古今圣贤都有大气度,无论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是面临巨大的诱惑与危险,都能做到心静如止水,泰然处之。诸葛亮的空城计堪称“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典范。当马谡大意失街亭、蜀军进退两难、司马懿大军兵临城下之际,诸葛亮疏散百姓、撤走军队、留下空城,一个人在城楼上悠闲地喝酒弹琴,琴声时而舒缓时而激越,静气中蕴含着铮铮杀气,吓退了司马懿的15万大军。

 

  “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符号,是农耕民族安土重迁、自然作息、躬耕田畴、苦读寒窗这种生活习惯积淀而成的做人品质和审美追求。《管子》有“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认为保持内心虚静,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荀子》也认为,“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意谓要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礼记》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思想,被宋明理学发展为道德修养方法,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欲故静”,体现的就是“主静”思想。此外,老子的“玄览”,庄子的“坐忘”等等,都把静作为做人修身识物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加以强调。千百年来,一个静字,教育了无数文武之士,成就了历代贤达之人,平息了屡次战火硝烟,长久地抚慰着中华民族的创伤,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和睦,滋补着中华民族的元气,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复兴。

 

  然而当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交汇交锋交融,社会风气趋于浮躁,静气已成为一种“过时的美丽”和“时尚的奢侈”。受其影响,我们少数部队干部也变得越来越心浮气躁。有的遇变惊慌失措,面对职务变迁、工作变动、事态变化,不知所措,慌乱阵脚;有的遇事心急火燎,求政绩急功近利,谋发展急躁冒进,抓工作急于求成,不善统筹,过急过满;有的遇困怨天尤人,一旦事与愿违就埋怨组织、埋怨领导、埋怨同事,甚至犯自由主义,说三道四。这些同志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在是非之时、紧要之际,不能保持一颗静谧之心去冷静思考、沉着应对,进而作出正确判断、科学决策。他们既然脱去了静气这件“体面的外衣”,必然会受到“冲动是魔鬼”的惩罚。如果这种浮躁之风盛行于部队,既影响党员干部形象,又破坏内外关系和谐,还危害部队科学发展。

 

  《孙子》讲,“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宁静才能致远。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怎么进步,大到治党治国治军,小到立身做人为官,都需要静态观变幻、静气思良策、静心抓落实。今年,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为此,党中央、胡锦涛主席站在全局大局的高度,提出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牢牢把握这一总基调,实现部队建设稳扎稳打、稳中求进、稳步发展的目标,要求我们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始终要做到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少搞一些大活动、大场面、大动作,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探索和把握部队建设特点规律上,放在尽心竭力为基层和广大官兵服务上,放在默默无闻抓经常、打基础、利长远上,以静求官兵思想稳控、工作部署稳妥、遂行任务稳当、内部安全稳定、部队发展稳健。要力戒浮躁、急躁、焦躁,培育静气、豪气、大气,特别是在进退留转、利益得失等问题上,始终做到不为诱惑所动、猝变所惊、名利所累、俗事所扰,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以无私无欲、至大至刚涵养浩然之气。

 

  一时显静气易,一直蓄静气难。只有把静气当成一种境界去追求、一种情操去修炼、一种品质去磨砺,静气才会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行,内化于心、外化于事,成为我们立身做人、为官做事的强大人格力量。静气需要诗书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视野开阔、头脑冷静、静水深流;静气要靠正气支撑。无欲则刚、无欲则静。一身正气的领导干部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以无我超越自我;静气更需有宽广的胸怀。具有宽广胸怀的人才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平难平之愤、解难解之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平静之心处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