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无私则无畏
古代中国,皇权思想根深蒂固,皇帝掌握着大臣们的生杀予夺大权。因此,无论皇帝的旨意对错,大臣们都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以免引祸上身。然而,就在那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下,也有少数官员冒着生命危险,不畏强权,坚守气节。他们因无私而无畏的故事,至今读来仍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据《资治通鉴》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董宣被任命为洛阳令。公元43年,“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董宣问光武帝刘秀:“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随后,董宣“以头击楹,流血披面。”刘秀眼见董宣如此刚烈,就命令他向公主叩头谢罪,以缓和事态。不料“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刘秀无奈,只好又发布命令:“强项令出!”
汉桓帝时,发生了著名的“党锢之祸”,官府大肆迫害学者。朝廷下诏书,命令各地举报“党人”。“郡国所奏相连及者,多至百数,唯平原相史弼独无所上。”朝廷官员责问:“诏书疾恶党人,旨意恳恻。青州六郡,其五有党,平原何治而得独无?”史弼回答:“他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相有死而已,所不能也!”朝廷官员随即将史弼的下属关进牢狱,强迫他们诬告史弼。幸亏随着局势的缓和,史弼才“以俸赎罪。”许多当地的学者因史弼坚持不诬告而得到解救。
无论何时,趋福避祸都是人的本性,危急时刻,保全自己无可指摘。然而,董宣、史弼在危难之际的言行,却为我们展示了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他们宁可违背皇帝旨意,得罪顶头上司,也要坚持自己的正确理念,即便是面临着生死考验,也不为了保全自己而委屈求全、滥刑枉法。将董宣、史弼的选择放在皇帝喜怒决定大臣生死,上级随意诬陷下级的历史背景下来考量,这样的珍贵品格,无疑是他们留给后人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再进一步想,董宣、史弼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感人事迹,为后人所赞颂,最主要的是他们因无私而无畏。在他们心中,皇亲国戚也好,钦差大臣也罢,都比不上治国法规的权威;无论是生与死的抉择,还是强大的政治压力,都无法泯灭他们心中的正直和良善。也正因为如此,当向他们施压的人,拿出自以为能够制服下属的“杀手锏”,以权势压人,以性命要挟时,却意外地发现失去了平日里所向披靡的威力。
对于当代人来说,虽然我们早已告别了皇权时代,不用为一时不慎掉了脑袋、丢了官爵担心,但个人私利和公众利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我们仍会面临两者选其一的抉择。此时,不妨回想一下古人无私则无畏的选择,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