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人才”别解
人才,顾名思义,是有才学贤能之人,但这是广义的人才概念,如此放之四海,人才库难免“爆仓”。所以为了突出人才的含金量,又增加了文凭、发表论文、业内位置、获奖项目、社会影响等各类指标门槛,以至于时下很多地方介绍某“人才”时,必曰“这是某某博士”。
但如果以经济学的眼光,文凭只能算是招牌,不代表财富,更不代表创造社会财富,也就是说,封上“人才”的称号,并不能和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画上等号。换句话说,人才落地,还有个实践和转化的过程,实践的平庸,转化的无效,就是低产出甚至负产出,所谓人才其实是“伪人才”,不管他文凭有多高。
从创造财富的角度考量人才,看似俗气,但是实际。比如,一个学院能够创造货真价实精神财富的教授越多,学院的无形资产会不断放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投入会不断增多,学院地位会不断提升。具有经营性的单位更是如此,一个名医可以撑起一家医院,生产线上一个小小的创新可以减少企业千万元支出。吹尽文凭的黄沙,人才的真金更加熠熠生辉。史蒂夫?乔布斯高中毕业后,在波兰的一所大学只念了一学期的书,又过了两年,时年21岁的乔布斯和26岁的沃兹尼艾克在家中的车库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时至今天,乔布斯走了,但他留下了市值4000亿美元的苹果帝国,还有世人对他追求完美的津津乐道、英年早逝的无限感伤。无独有偶,比尔胘盖茨从哈佛中途退学,通过创业连续13年蝉联世界首富,并把 580亿美元个人财产尽数捐到美琳达齰盖茨基金会。从不安分守己的学生,到亿万富翁,再到回馈社会,乔布斯、比尔 盖茨似乎在向人们说明人才的悖论,为什么他们不守规矩,却有惊人的财富创造力?为什么他们在文凭上不求上进,却取得如此成就?为什么这些父母眼中的问题青年,他们的产品却作为流行的传播载体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为他们思考,他们专注,他们从不把文凭作为安身立命的目标和底气,他们把自己的绝顶聪明用到对技术的痴迷和研发上,同时以对市场的过人判断和精准把握,把产品转化为产业。
时下,“人才战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但是如何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招引人才,从乔布斯、比尔 盖茨当初人们眼中的“不才”最终成为“大人才”,至少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首先,从政府层面,人才观宜粗不宜细,要有海纳百川的气概和胸怀,着力构建公平公正的环境和激励创新创造的土壤,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政府买单引进的“人才”要强化成本意识,不能让某些“人才”占位子、不干事,人才创业孵化基地更不能“光抱窝,不下蛋”。其次,从社会层面,要少一分势利,多一分宽容。一个高级技工创造的产品畅销市场,增加了社会财富;一篇空洞的学术论文浪费了纸墨和纳税人对撰稿人的供养,耗费了社会财富。所以人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贡献大小和分工不同,不能看到外在光环马上高看一眼,自矮三分,看到非显要岗位熟视无睹,看到创业失败者冷嘲热讽,避之唯恐不及。再次,从个人层面,应该明确,人才不是文凭的提档升级,而是你如何把学习力转化为创造力,转化为个人目标的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没有目标、随波逐流的人,文凭再多再高,也成不了人才。只有咬住人生的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