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为人当以“常”为贵
当下,我们仍然处在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建立在原有社会基础上的价值体系不可避免地被打破,新的社会价值标准尚未完全确立。这种情况下,无所不在的焦虑,似乎成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情绪符号。要克服焦虑情绪,不妨深入思考一下社会风气与个人理念的关系。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249年,曾任凉州刺史的曹魏光禄大夫徐邈去世。徐邈“以清节著名”,时人卢钦曾经表扬他:“志高行洁,才博气猛,其施之也,高而不狷,洁而不介,博而守约,猛而能宽。圣人以清为难,而徐公之所易也。”有人问卢钦:“徐公当武帝之时,人以为通;自为凉州刺史,及还京师,人以为介,何也?”卢钦回答:“往者毛孝先、崔季用事,贵清素之士,于时皆变易车服以求名高,而徐公不改其常,故人以为通。比来天下奢靡,转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是世人之无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同一个人,同一种生活方式,获得了“通”和“介”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徐邈的遭遇,令人感慨,发人深省。“前日之通”变成了“今日之介”,并非徐邈本人之变,而是因为在不同时期,社会风气发生变化,衡量标准前后颠倒。在“贵清素之士”的时代,徐邈恰巧符合这个风格,于是世人认为他识时务,赶潮流,通达世事;待到世风奢靡,徐邈仍然是那个样子,不料世人又以当时的标准衡量他,认为他故意与世俗作对,以示为人耿介。正如卢钦所言:“是世人之无常而徐公之有常也。”
发生在徐邈身上的故事,为我们深刻揭示了社会风气与个人理念的关系。社会风气的形成,经常是由于一些个人和团体先于他人,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理念和行为,继而引导更多的人效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社会风气。个人理念,是一种属于自我的认知和理解,更多表现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指引下,判断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正误。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有些时候,社会风气与个人理念是相对统一的,社会风气肯定个人理念,个人理念对应社会风气,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社会结构较为稳定,社会价值体系相对合理、完备,能体现大多数人价值的时期。但更多的时候,社会风气往往会与个人理念发生冲突,个人理念不为社会风气认可,以至人们往往感慨曲高和寡,抱怨世风日下。
这时候,最需要的是认真思考,区分清楚到底是社会风气之错,还是个人理念之误。在我看来,在社会转型期,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剧烈变化的影响,社会风气的变化之快,远非个人理念所能企及。若是将个人理念对错的标准,建立在迅速变化的社会风气之上,只能是不辨对错,不知所措。更何况,如果看得更长远一点,再红火的社会风气,最终也会消散于无形之中。因此,为人当以“常”为贵,不妨看得更远一点,更高一些,不为世风所动,勇于坚持正确的个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