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无关大葱和煎饼

作者:新华日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7-05

    “Jack of all trades, master of none.”这句英语谚语讲的是一个叫Jack的孩子,他什么都懂一点,却每样都不甚精通。最近,媒体又给Jack小朋友找了个孪生兄弟——“煎饼人”。

 

  “如今,随着各种信息渠道的发展,许多人不再将精力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而是让自己的关注点,浅浅地散布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如煎饼一样薄而大。这样的人被称为‘煎饼人’。”《中国青年报》上周的报道中如此定义煎饼人。根据它的调查,88.6%的受访者坦言自己身边多是“煎饼人”,27.7%的人承认自己就是“煎饼人”。

 

  “煎饼人”,让人想起中国一句古话——“门门通,门门松”。在这个网络搜索引擎技术十分发达的当下,所谓内事不知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人们上网便知“天下事”。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仅限于知道而已,不会深入探究,知识结构宛若薄而大的煎饼。如此下去,“煎饼人”可能满足了自己与人聊天时的某种自豪感和存在感,却渐渐散失了自己独立与深入思考的能力,以致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对于“煎饼人”,很多人都持这种批判态度。他们忧虑:随着商业原则渗透到各个领域,随着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上的浮躁之气也愈演愈烈,人们急功近利,求多不求精。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也好似什么都知道一点儿的人更吃得开。他们往往更易被人赏识,在职场春风得意,在官场则仕途顺遂,埋头术业者反而容易被当作怪人、痴人。对社会而言,惟“煎饼人”吃得开会抵消民族向上的朝气。

 

  但换个角度看,“煎饼人”并非一无是处。对很多人而言,要弄清自身所长和未来的道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他们有必要发散眼光、分散精力,力所能及地去接触一切感兴趣的事,发现自己的潜力。再退一步讲,什么都知道一点儿,有何不好?“吃得开”,又算什么错?通过自身“什么都知道一点儿”的知识架构和能力而吃得开,也是一种竞争力。

 

  相对于“煎饼人”,社会中还存在另一种人,他们具备一些专业知识,且有一定的深度,但知识面却窄得只剩“立锥之地”,或许可以称为“大葱人”。有个笑话,一位化学博士做实验时想喝水,他对助手说:“给我一杯H2O”。术业有专攻,但专业专注得过头了,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无法理解其他领域的事情,也未必是件好事。

 

  “煎饼人”“大葱人”,也许是“博”与“专”走向极端之后的形象表达。是博,还是专,这个问题也是古今中外对人才问题永恒的探讨。上世纪初,哲学家就开始检讨专业化的合理性,认为过度专业化忽视了事物的整体性、内在联系性和动态性,使人无法获得对世界的真实认识。此外,专业化难以造就对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都有精到见解,且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人,而他们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引领者。旧话重提,放在当今的背景下讨论,仍有其独特的时代价值。

 

  信息爆炸时代,技术日新月异,渠道不断拓展,为“煎饼人”“大葱人”都打开了通往信息与知识海洋的便利之门。技术发展的悖论就在于,它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又让人容易陷入技术依赖的陷阱。“煎饼人”恰是如此,工具性依赖让他们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一点一滴牺牲的是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与动手动脑能力。相反,“大葱人”中有不少人则是埋首专业,既不上网也不读杂书,各种信息渠道对他们而言不过形同虚设,同样是一种悲哀。

 

  “煎饼人”背后的另一层文化隐喻在于对流行文化的警惕。精简版名著、速成教学班、求职宝典等都是“煎饼人”求知的工具,求多求新、求简求便的“煎饼人”往往陷入了对流行文化的沉迷之中。抛开各种包装,“煎饼人”触及的深层问题是“公共媒介令个体智识下降”以及“去高雅化的社会文化堪忧”。

 

  最后,回到“博”与“专”的问题本身。博而不专,往往不扎实;专而不博,往往涉猎受限。实际上,“博”和“专”并不能清楚地割裂而让人选择。现代社会,一方面分工越来越细,也越需要专门的人才;另一方面知识交叉也越来越多,专业人才也需要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才可以“专”起来。博与专,这像坐标的横纵轴一样,最理想的情况是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但生活没有方程式,没有函数,可以精确计算出这个点。也许,只能说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法则,走最适合自己的路,做自己,无关煎饼还是大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