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善讲道理
“现在的群众工作真难做,你跟他讲道理,他咋也听不进去。”时下,一些基层干部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道理讲了一箩筐,群众就是听不进去,这感觉是不好受,但问题是不是都出在群众不肯听上呢?我们在抱怨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是不是善讲道理呢?
群众听不进道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没有讲到点子上,还是没有把准群众的脉搏,还是缺少群众视角和群众意识,责任还是出在干部身上。不是吗?有的干部跟群众讲话,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一口气下来个把小时,贴近实际少,空发议论多,老百姓怎么会愿意听;有的干部在群众面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群众想什么他根本不懂,自说自话,官腔十足,群众非但听不进去,甚至还很反感;有的干部与群众谈话,不是平等交流、协商互动,而是疾言厉色、发号施令,在自己与群众之间筑起一道思想和感情的藩篱。所有这些,都背离了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依靠群众的初衷,自然会事与愿违,道理讲了一箩筐,却得不到群众的认同,也就不足为怪。
善讲道理是干部善做群众工作的体现。加强基层建设,尤其需要增强讲道理的本领。只有把道理讲透,才能真正把形势政策宣传到基层;只有把道理讲好,才能让群众清楚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只有把道理讲够,才能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干部如何“讲道理”,群众才能“听得进”?笔者以为,能否做到以下四点至关重要:
摆正位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领导干部只有摆正位置,带着责任,不以“官老爷”自居,善于与群众平等交流,与群众推心置腹,坦诚相见,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如果自视甚高,架子很大,站在群众面前需要他们仰视,这样“讲道理”,讲得再动听,也会让人有距离感,不愿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
通俗易懂。与群众谈话,必须善于讲群众语言,要习惯于“打开窗户说亮话”,把“大道理”转化成群众感兴趣的“小道理”,这样才能使讲的人轻轻松松,听的人明明白白。这就要求各级干部多与群众交朋友,多与百姓拉家常,特别是要善于学习一些群众语言。要让群众听懂干部的语言,首先要干部听懂群众的语言。如果大家都能做“有心人”,用喜闻乐见的群众语言,用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教育、启发群众,就一定能把大道理讲清、讲实、讲活、讲明白。
满怀感情。群众能否“听懂”道理,乍一看似乎是干部的能力素质问题,实质上折射出的是干部的作风问题。各级干部在面对群众时,只有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挂在心上,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顾民情、知民需、解民意,满怀感情,讲民生问题、讲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问题、住房问题、看病问题、子女读书问题……这样群众才愿意听、乐意听。如果脱离群众,与群众的疾苦和心声“绝缘”,讲的话必然脱离实际,群众当然听不懂、听不进。
边说边干。“群众认干不认说”,“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倘若我们只和群众讲大道理,不为群众办实事,牛皮吹上了天,工作却没进展,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大道理讲得再好,群众也不会买账,更谈不上“听得进”了。因此,说一千道一万,“为民办事”才是最大的“道理”。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只有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切实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让老百姓心里感到温暖,老百姓才愿意坐下来听你多说话,大道理才能讲得入耳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