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倦怠”——一个逃不开的话题

作者:王超 来源:监理公司 时间:2016-11-24

说起职业倦怠,通常我们的反应是工作“干不动了”或者“不想干了”,其实它更多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个体对现有工作较为强烈而复杂的负面感受。最早被关注出现职业倦怠的群体为教师、医生这类助人职业,他们将内部资源(耐心、热情、关注、倾听等)耗尽而得不到补充(肯定、支持等)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情况。
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很多种,通常我们理解的由于长时间重复性的做一件事,以至工作者缺乏热情,靠惯性工作,缺乏活力和激情。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刻意和工作保持距离,工作上敷衍塞责,工作体验较差,没有成就感等等。有的学者更是称出现这种情况的人为“职业睡人”。除了我们理解了由于工作内容本身出现的这种倦怠情绪,现实的成因还有很多种,比如年龄的问题,快要退休的群体容易出现“船到桥头车到站”的思想,以至在最后的几年保守工作,希望顺利完成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程,导致工作效果不理想,工作效率不高;比如工作强度的问题,部分人员由于缺乏胜任本岗位必要的技能和条件,上岗之后,工作难以有效完成,造成任务堆积,身体“超负荷”运转,产生退却心理;另外还有个人性格特定方面的原因,如活泼好动的性格做的却是安静细致的工作,还有组织方面的原因,如长时间努力工作等不到上司和组织的肯定等等。因此职业倦怠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群体和任何阶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使我们职业生涯进入泥潭和沼泽。
那么该如何通过自我调节来克服这一的问题呢?一是在工作方法上,尽量不要积攒问题,及时有效解决,防止因工作累积,出现毫无头绪,忙中出错的情况;二是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和同事和睦相处,以积极的心态和周围人沟通交流,尽量不要交恶或出现“想多了”的情况;三是多读书,加强学习,多和同事交流经验,提升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四是及时排解不良和负面情绪,可以和家人朋友多聊聊,防止负面情绪在心中淤积;五是多和上级交流自己的想法,及时获得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提高工作自信。另外,多融入团队,参加一些集体或户外互动,也能有效排遣负面情绪,防止职业倦怠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