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读史明智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工作之余读点古今中外的史学名著,对于增广知识见闻、提高理论水平、借鉴古贤圣事、升华思想境界等均有非常大的帮助。
首先,历史可以展示客观的事实。近来阅读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塔西佗的《编年史》、《历史》,阿庇安的《罗马史》,作者均是站在客观的角度尽最大努力不带有私情去记录事实,对于把不准的情节,则记录多个版本的故事。中国古代许多史官也是如此,甚至拿生命维护真理,所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文天祥正气歌中便是这样歌颂史官们“宁愿得罪权贵失去生命,也要坚持历史真相”的崇高品格。
其次,历史可以揭示宏观的背景。记得读《资治通鉴》的时候,觉得中国古代历史中,汉唐是崇武的,多言兵事,名将辈出,霍去病深入敌后几千里作战,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唐代还任命了许多少数民族将领。但是,宋代就不太尚武,皇帝言及边事,大臣却劝诫说重视边事会导致战争,应该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使百姓安乐上,这与汉唐的风气真是不太相同。北朝史则夹杂着各种荒唐的淫史和丑陋弑亲。读来却有以古鉴今之感。
再次,历史可以留有微观的猜想。例如,旧史记载唐睿宗禅位唐玄宗、唐玄宗禅位唐肃宗,没有指出内部的明争暗斗,新的研究却发现,他们的禅位是由于复杂的政治形势所逼,并非完全是出于帝王自身本意。又如,王安石和司马光之于宋神宗、哲宗时期的社会贡献,便是难以评判的,利益集团的争夺妥协,身前身后的评价反复,都值得推敲和商榷。为政一方,往往功过参半,放之现在亦复如是。
此外,历史文本可有许多写法。对文本的深度耕犁和比较,会发现希罗多德的《历史》、荷马的《史诗》分别记述了波希战争和特洛伊战争,前者更加客观,后者更加神化。希罗多德和司马迁同样都是在游历的基础上收集史材,前者更多的记述同个故事不同的版本,及其原因;后者更加注重题材的梳理,成一家之言。一中一西,贡献均可堪称历史学之父。
最后,历史的研究还可以多样化。《春秋左传》站在诸侯国的角度审视周王朝的礼崩乐坏。司马迁的《史记》是在讲述不同阶层人的故事。《资治通鉴》重点在记述帝王的功过得失。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亨庭顿的《文明冲突论》,主要研究文明单位及其关系。刘知己的《史通》,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柳诒徵的《国史要义》,对史学理论提出了独到深入的见解,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