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招聘难”影响企业发展几点思考的论述
一、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基本情况
(一)农民工转移就业规模仍有增长,一些企业用工需求旺盛
随着城市用工环境的改善,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力度等措施,农民工外出就业数量持续增长。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一些企业用工需求旺盛,特别是东部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高于农民工增长。
(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供求矛盾尖锐
从城镇来看,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主要是由于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就业岗位的需要;部分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由于所学专业与企业不能对接,以及到基层、民营企业就业的渠道不通畅。同时,在资源枯竭城市、库区等困难地区,以及一些困难行业、困难企业,则存在着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员增多的问题。而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多,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农民工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部分地区“招工难”的原因分析
(一)工资过低
劳动供给与劳动需求主要由劳动价格即工资决定,劳动价格高于均衡价格时,则劳动供给增加,劳动需求减少;劳动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则劳动供给减少,劳动需求增加。
(二)劳动力市场供求出现地区性变化
过去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这几个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由于上述几个地区的工资收入高于中西部等城市的工资收入,从而吸引了大量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到上述几个地区就业,使上述地区的劳动力供给较为充足。近年来,随着中央提出的中西部开发战略鼓励企业到中西部投资,不少中西部的农村劳动者选择就地就近就业,而不是出外打工。从而导致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这几个地区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三)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增长。政府支出和投资也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幅度,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水涨船高,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四)国家的惠农政策
价格影响着供给与需求,由于国家的相关惠农的政策,农民负担轻了,以及农作物价格的上涨,从事农作物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都将会增加,随着农业劳动力边际效益的提高,如果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与在家务农的收入差别不大时,那么农民工的供给就不会是无限的。
(五)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长期以来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恶劣,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拖欠民工工资已经成了严重问题。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当权益受到伤害时,有些选择运用法律武器,然而大部分却选择了逃避,回家务农。这些不合理和不公平因素的存在,也是造成“招工难”的原因。
(六)企业对劳动力年龄和性别的需求与供给出现差距
调查表明,近八九成的岗位要求青年劳动力。在性别方面,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一直高于男性。而在外出劳动者中,青年劳动力特别是女性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七)企业用工条件要求与农民工自身素质存在差距
调查显示,37%的新增岗位需要初级工以上的技能水平,其中近10%的岗位需要达到中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而对农民工的调查则显示,虽然其中有三分之二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但近半数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只接受过15天内简单培训的占25%,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仅占13%。
三、“招工难”给生产型企业带来的影响
(一)影响到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
企业生产设备闲置、产量下降,不得不缓产、减产,以及因订单无法完成而被外商索赔。
(二)迫使企业增加经营成本提高员工福利
企业不得不加大投入来改善用工环境条件、提高工资福利等举措以吸引员工。
(三)部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生产企业会进行相应的产业转移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复存在,必将出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目前珠三角、长三角已有部分企业开始在中西部或越南、老挝等劳动力更低的区域或国家建立新的产业基地。如温州的奥康集团在重庆建立了西部鞋都。
(四)靠低成本劳动力生存的企业将被淘汰或转行
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不得不去提高工人福利,来吸引工人。在此情况下,那些依靠降低员工福利使产品价格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将逐步丧失。在温州受人民币升值、贸易保护、原材料上涨、民间借贷危机等影响,给劳动力成本上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温州目前面临的困境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缩影。一场产业变局在“招工难”的背后悄然进行。
(五)企业陷入了“招工—流失—再招工—再流失”的困境
由企业选员工向员工选企业转变,以前工人是赶都赶不走,现在是怎么留都留不住,打工人员流动明显加快。
四、生产型企业应对措施
(一)改变观念
随着近年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民工的收入也有了显著提高,以往农民工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而外出务工,现如今农民工外出务工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还要兼顾安全、自尊等需要,因此,企业主及管理层应该及时的转变用工观念,不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原有的用工理念来面对当前的形势。
(二)提高员工工资
工资对于劳动供给的增减和员工的流动率的高低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工资高于市场价格时劳动供给增加,低于市场价格时劳动供给减少。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相应提高工资水平,以增加对求职人员的吸引力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工人的流动率。
(三)改善用工环境
通过改善企业的硬环境与软环境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如改善食宿、用工条件等硬环境,还应通过人文关怀、企业文化的投入来改善软环境。
(四)拓宽招聘渠道
通过与一些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鼓励公司员工回老家“找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口碑效应,对于招到人的员工公司可以根据人数给予一定的金钱激励,挖掘当地剩余劳动力,缓解公司用工紧张的问题。
(五)提升产品附加值
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产品附加值,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企业过度,只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为企业创造足够的利润,从而才能去提高员工工资福利,改善用工环境。
(六)生产基地转移
部分企业尤其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企业可以将决策、研发、销售与生产进行分离,将生产基地转移到那些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劳动力供给充足且廉价的内陆省份及其他国家。
综上所述,我国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继续存在,其中需求呈稳中有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明显加大,劳动者素质技能不适应问题更加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矛盾在不同地区出现,虽属局部现象,但短期内难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