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我思故我悟,《孙子兵法》初观感
作者:赵海明
来源:温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南线有限公司
时间:2013-12-23
前言
初观《孙子兵法》是一次巧合,也可以说是一种缘分。有一次在单位值班,闲着无聊,想找本书看看打发时间,正好公司阅览室有一本《孙子兵法》,我随手拿来一看,从此便爱不释手。《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世界三大兵书之一,被誉为“兵学圣典”,也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不是很懂军事,我观《孙子兵法》主要是从人生的角度先观其原文,再进行逐字逐句的“思悟”。思悟是我观《孙子兵法》悟出的第一个智慧,也是这篇观后感的基础。如果没有“思”就不会有“悟”。没有思悟就不会有这篇观后感,也不会有后续的领悟。所以我在标题处强调了“我思故我悟”。标题还与其它观后感不同的是多了一个“初”字。因为,我是初观、初写、初悟《孙子兵法》,也可以说是一个版本号。电脑、网络维护是我在单位从事的工作之一,电脑上的各类软件是通过不断更新,才得以完善。我认为,人的思想智慧也是要经过不断的良性更新,才会得以完善,这是一种没有终点的修炼。
万事万物,其理相通,《孙子兵法》不仅仅只是一部“兵学圣典”,它也是集人生、爱情、商战等方面的大智慧,远远不是我这一篇观后感能写全的。我只能就我观《孙子兵法》的一些感悟据实而写,水平有限,难免会贻笑大方。
一、思悟感(感悟)
(一)思索与理性
我认为良性的“思”前提是要做到对“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理性对话和批判。说通俗一点就是在这三者中至少得有一个理性的声音,赞成或反对、称赞或批评自己,探讨好与坏、善与恶等。这三个“我”之间的关系就像一辆马车,“本我”是一匹原始欲望十足的野马,“自我”是听从“超我”教导的驾车者,同时也是思想智慧的执行、监督者,“超我”是思想智慧的创造及完善者。它们三者之间在心灵深处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是否“理性”。非理性的思,便是恶性的,会产生和滋长人的自大、自卑、卑鄙、狭隘等,甚至会误入歧途。
我认为,理性是以“由易到难”的顺序存在的。“超我”和“自我”的理性是大多数人与生俱来的本质,但会随着时间,受世俗的环境所影响而变化,这两者往往只能做到一个理性。而能做到一个理性的“超我”或“自我”,只能是“平凡世俗”之人。如果能同时理性地做到“超我”和“自我”,则是“超凡脱俗”之人。最难做到的理性是原始欲望十足的“本我”,它属于满足原始本能的“冲动欲望”,如生气、性欲、饥饿等,如果能控制“本我”的本性,而做到“本我”的理性,那就是超凡入圣的圣人了。理性的存在不是永久性的,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俗环境变迁而变化的,也是因人而异的。但是,人无完人,这也许是我个人的理想主义思想罢了。
(二)习形与悟魂
或许大家看到这里还没看到我写的跟《孙子兵法》有什么关系?确实,我上面已写和接下来要写的大部分内容都跟《孙子兵法》没有直接的联系,但确确实实是我观《孙子兵法》而悟得的。因为我想,既然是观后感,就应该把所有有关和无关的感悟都写出来。而我所谓的悟是什么呢?这就要说到学习与思悟的区别。前者是学习前人的经验,而后者是创新的源泉。《孙子兵法》中的思想智慧,是前人的经验,也是其“形”。而《孙子兵法》中没有写到或写明,如人生、哲理、爱情、商战、管理等方面,可以由后人自行去领悟的智慧,便是其“魂”。观其形,是为“习形”;思其魂,是为“悟魂”。
(三)思悟与孤独
思悟也是分不同方法的,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思悟方法也不一样。我所认为的合理方法是:以“非常理”思“常理”,以“非常态”思“常态”……即“非常悟”方法,这也是思悟“世俗”的常用方法。在某些情况下,思悟遇到困难时,尤其是思悟“思想”时,就要用到“空悟”的方法。空悟是指一种“忘我”的精神方法,只有先暂时忘化“本我”和“自我”,方能将“超我”的精神化为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不被现世思想所束缚,方能“知变化,观全局”。当然,不仅仅只有这两种思悟方法,思悟方法的关键在于思想的认知要开阔。一个装满东西的头脑和一个思想开阔的头脑,我宁愿选择后者。因为,我认为这个世界更深层次的规则很可能还未被发现,但它一直存在着,它可能并不需要一个如爱因斯坦般聪明而又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来发掘它,它需要的可能只是如达尔文一样,一种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和新见解。
思悟需要灵感,其过程不能急。写东西需要灵感,而思悟更需要灵感。写这篇观后感期间,其实也是一种思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过程。我认为要以“思为主,写为辅”,从书本、工作、生活等中思索灵感。而思索是需要大量时间的,所以,思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思悟的孤独阶段,是一种真实的自由。所以,人是需要孤独的。因为人在孤独的时候,精神的自由会还我们一个真实的自由。“精神”是“思想”的生命基础,而“思想”则是“精神”的高级阶段。我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精神上的自由,而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思想的独立。思想源于孤独,孤独源于爱,无爱的人不会孤独。不能充分了解孤独,就不能忍受和享受孤独。而我的“自由”是在暗夜里,躺在床上,独守一盏心灯,闭上眼睛听着我所喜欢的轻音乐。凝望着内心世界,静静地品味着那份空旷开阔和寂静清远的孤独。尝试着与音乐旋律融为一体,那是一种接近原始的声音,自然得让人感觉不到演奏,纯朴得让人感觉不到修饰,我想,这便是“旋律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境界吧。感觉不到自己心灵的点滴变化,正是因为当我真正沉浸其中的时候,我的心早已与音乐旋律融为一体了。暂时忘却了生活琐事的烦恼和精神上的压抑,剩下的,只是自己心灵上那片空旷的原野,与大自然母亲亲密接触,感受最原始的气息,漫步于自我的心灵旅途,把平日里那颗坚韧的心融入了如水的宁静,在追忆和反思中思索人生。在夜的最深处,触摸飞舞的灵魂,让虚无变得富有。这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啊!这就是我的自由,享受孤独的自由。
二、观形感(人生)
(一)超越自我,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曰:“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等,我从人生角度对这几句话的思悟是: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自身处世的思想与节操不可易变。这是一种不求“超越他人”,只求“超越自我”的思想境界。如何达到这种思想境界?我认为,一是贵在“坚持思想”,二是磨练“精神力量”,三是自我“良性更新”,四是保持“水之心态”。
坚持思想。不受外物摆布,有自己一套处世原则,不被世俗所同化。什么是世俗的同化?一件事即便是错的,但大家都是那样做的,自己就会很自然地觉得那样做是理所当然的。例如,在写这篇观后感期间,有人对我说“反正是没人看的,花那么多时间认真写干嘛,网上随便找一篇抄抄改改不就行了。”这便是世俗的同化。因为人的惯性思维会认为,大家都那样做,我也那样做便也不会错。哲学家培根说:“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所以“坚持思想”是最为重要的,而“坚持”源于精神力量。
精神力量。意志、信念、毅力等尽皆精神力量。力气、体力、耐力等身体的力量都是有限的,而精神力量是无穷大的。信念是精神力量的支柱,而信念来源于思想,所以信念是思想的另一种延续。爱因斯坦说:“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意志是精神力量的基础,而毅力是精神力量的体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是信念之源,意志是信念的坚定支持者,毅力是意志的坚定执行者。而什么是意志薄弱或没有信念的人?我认为是,心不专者、不自信者、不果断者、不自制者、不能忍受挫折者等。
良性更新。学习前人和他人的知识和优点,勇于正视自己的无知和缺点,才能充实自己的知识及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要“思彼悟己”。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读再多的书,如果不会运用,那只能是一个“书橱”,更重要的是要做到“学以致用”、“能学善用”。如果有一件事以自己现有的经验、知识无法解决的时候,不能轻易放弃或求助他人,因为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通过自己慢慢琢磨研究解决的。当人通过独自琢磨解决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是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自己的宝贵经验,即便是没有解决那也是了不起的,至少是尝试过了,所以要“善于琢磨”。以上,皆为自我的“良性更新”。
水之心态。前面说到意志、信念、毅力是精神的力量,而心态则是精神的状态。只有以一个良性的心态去处世,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为什么说是水之心态?因为,水集包容、沉稳、渗透、涵盖、动静、取舍、进取等智慧于一体。正所谓“智者乐水”,是因为水有百折不挠的韧性,以及懂得变通的灵性。人生之路就像一条河流,难免碰碰磕磕、曲曲折折,总需要转十八道弯才能到达目的地。也只有这样的人生之路方能磨练人的意志,形成良好的心态。有一个好心态才能使我的步伐迈得更加稳健,更加坦然,更加笃定。所以说,挫折才是人生的常态!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考验,考验人的耐心,折磨人的心志。每一种创伤,都会使人成长。在挫折中,如果能保持一种心如止水的心态,生活就会少一些浅薄,多一分厚重。正所谓“心如止水鉴常明”。“心如止水”这种境界是一种心灵的登高,只有心灵站得足够高的人,才能看得足够远。这种高度不是高高在上,它是一种心灵的高度,是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天地万象,是一种能够看得更远,并不陡峭的高度。
超越自我。只有“坚持思想”才能达到纯“正”的思想,而不是杂“邪”的思想;只有不断的磨练“精神力量”,才有会有恒心和毅力,做事才不会半途而废;只有保持“水之心态”这样的精神状态,遇事才能宠辱不惊;只有自我达到“良性更新”,方能不断强大,也是进步之光,进化之源。以上四点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相因相生的,是为实现“立于不败之地”,“超越自我”的基础。“而不失敌之败”我思悟为“把握时机”。如果自身的实力没有足够强大,即便是得到了机会也会失去。所以,人只有超越了自我,达到超越自我的强大,而不是超越他人的强大,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
(二)集聚“五事”,乃人生成功之本
孙子曰:“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该“五事”的核心精髓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天时、地利、人和”。而此这三大要素也是人生的成功之本。我认为,此三者最好同时具备,如果很难同时具备,那也至少得具备其中一个要素。其实这与前面说到的“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的意境是相通的。要超越自我,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不失敌之败”是指把握时机,即视机有动,而“时机”即“天时”;立于不败之地是自我的强大,是客观的条件,即“地利”;超越自我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即“人和”。《孙膑兵法·月战》讲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以这三者作为基础,即便取得了成功也只能是小成功,而不是大成功。当然,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理解。
(三)富于认知,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军事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关乎国家存亡。而我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大事是思悟知识,而认知是最有价值的知识,所以认知的知识是人生的最大财富。知识同样是一个人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像是没有了灵魂,无异于行尸走肉。所以,知识是树之根,花之蕾,生命之光,进步之源。
思悟知识。最有价值的知识是认知的知识。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教人知识不如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人可以自己思悟知识。比如,孙子曰:“计利以听”,善于听取他人有利的意见,也是一种学习知识的方法。再比如,我们平时用电脑上网所使用的各种搜索引擎,也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方法。方法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认知论,只有通过认知,才会理解更深刻的东西。而认知方法也是思悟的体现。所以说,知识是死的,思悟是活的,“学习前人的经验,自我作思悟创新”是思悟知识的关键。对于学习知识,我理解为:“学习经验,非善之善者;自悟创新,善之善者也”。
识之井蛙。不做认知上的井底之蛙。孙子曰:“见胜不过众人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意思是说:预见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不算是好之更好;花大力气打了胜战,即使天下人都说好,但却兵卒劳顿、损失惨重、代价巨大,也不算是好之更好。那什么是好之更好呢?孙子曰:“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也。”等,这就是孙子著名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好之更好的体现。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不战而屈人之兵”它也正是孙子在认知上的高度,不再局限于死的知识,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如果环境变化了不知道变通,知识便会成为僵化无用的东西,自己也就成为了认知上的井底之蛙了。
忘钱境界。只有达到忘钱的境界,方能专注于学习和思悟纯“正”的知识。如果达不到忘钱,学习和思悟的心态也就变了,所谓什么赚钱就学什么,即便是学到了知识也是肤浅的,甚至是黑心的。如现今社会,个别人为了贪图个人小利,假药、假酒、假鸡蛋甚至毒奶粉事件层出不穷。而难辨真伪的伪制品也只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能制作,这就是其学习和思悟的心态变黑的表现。
世人把金钱看得太重,并往往认为是其最重要的财富。而一个真正淡泊明志的人是不会钻在钱眼里的,而是“会赚钱、会花钱、会省钱”,最终忘钱。忘钱不是不赚钱,而是“君子要财,取之有道”,亦或是“不在乎钱财,而在乎精神上的追求”等等。
会赚钱,不是指的现有收入,而是看是否具备长远眼光。所谓鼠目寸光就是指只顾眼前利益,安于现状,不作长远考虑的人,只能拥有一时的富有,而禁不起波澜。只有具有深谋远虑的人,才能保持长久的富有。
会花钱,简而言之就是要理性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花钱有度。比如简单的购物,不买最便宜的,也不买最贵的,只买最合适自己的,相对而言性价比最高的,如拉芳洗发水的广告词:“不买贵的只买对的”。再比如,对待孩子,生活上简朴,但教育上富于投资;日常生活用钱“小气抠门”,但慈善捐款却“慷慨大方”,这些都是善于花钱。
会省钱,不必花的钱不花,能用的旧东西先用着。举例来说:有一次我手机坏了,找人修一下要600元,但自己仔细研究一下,发现只是其中一个零件损坏了,于是我找了一家店花60元配了零件,再自行换上零件,手机就能用了。这一来一去的花钱竟有十倍之差,共省了540元,够买30多本书了。再一次,我的挎包包带断了,重新买一个要300元,找了个鞋匠把它修补了一下只要4元。虽然在外观上不太美观,但不影响使用。这就是老一辈人说的“勤俭节约”,做起来其实很简单。这个简单的生活常理,引申为人对物质的价值观,就有另一番意义了。而我的价值观为:包是用来携带东西,而不是用来看的,别人爱怎么看,怎么说,就由他们去吧。
(四)缜密思维,是为人处世的成事之道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等,意思是说:一件事情还没有开始做之前,先“多做筹划”,筹划周密后再去做,相对于“少做筹划”而言出错的可能性就小了,把事情做好的可能性就大了。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简而言之就是缜密处世。我认为,以缜密的态度做任何事情,总是有利无害的。缜密不是说不犯错,而是将犯错的可能性降到自己能力所限的最低范围,能力所限之外的是经验和知识。
缜密处事之后的错误,不能忘,可以懊悔,但不能悔恨,更不能总是放在心上,要善于化悔。怀特里德说:“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失败乃成功之母,化悔就是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而失败的经验作用非常大,它会逐渐凝结为“生活和工作的理性”,实现对客观与主观规律的把握,减少犯错误的可能性。缜密和懊悔也是责任心的体现,责任心越重,做事也就越缜密。如果一个人没有责任心,也不会有缜密和懊悔的态度,因为对错与否对于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来说都是不重要的。
不是因自己的错,要视情况据理力争,解释清楚,而确实是自己错的事情,则一定要主动承认错误,认真改正错误。解释与不解释都是对事对人缜密负责的表现。而“视情况”是要分辨形势,有些不是自己的错,但需要自己承担的时候,也是要承担的。如与前面说到的精神力量相冲突的时候,就要适当隐藏精神力量。纯粹以自我精神行事也是不行的,要做到方圆并用。善于变化,也是进化之源。
结束语
《孙子兵法》是第一部对我自身影响很大的著作,或许将来会有第二、第三部,但却难以比《孙子兵法》对我的影响更深远了。它不仅令我思悟智慧,也间接地让我喜欢上了哲学与心理、历史与地理、政治与军事、自然与科学、励志与修养等方面的知识。为此,我买了很多相关的书籍,并用大量的业余时间去阅读。而且,《孙子兵法》也改变了我不喜看书的习惯,现在不仅是喜欢看书,还热衷于思悟书中的知识。同时,它更影响到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在我悟出:“人生不在于打好一手好牌,而是在于打好一手烂牌”这个道理后,再去下象棋、围棋时,即便是局面处于下风,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会更加用心地去下;再比如,写这篇观后感时,不会因为我不善于写文章就敷衍了事,而是更加认真、用心去写。也许这也是一种“进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