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读《弟子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积累了五千年的治国方法、经验和智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看成是伦理道德教育的开始,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这一传统为孔孟承传下来,成为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古语讲“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正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重视从家族开始的伦理道德教育,很多家规、家训(如《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广为流传,而《弟子规》正是中国传统家规、家训、家法、家教的集大成者。《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总纲要,分五个部分具体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现代人生活日渐忙碌,能够安定心情细读经典的人少之又少,我平日也缺乏用功,所以初读《弟子规》时,心里常存着一些疑问:《弟子规》既是训蒙文,是古人教育儿童的经典,作为成年人来读,是否没有必要?书中多讲日常礼仪规范,这些内容在当今社会,是否已属繁文缛节,须要批判地看待?
待认真读下去,将古人字里行间的用意了解之后,我的疑问也迎刃而解了。《三字经》里讲古代教育的顺序,所谓“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弟子规》的前身是宋朝朱熹撰写的《小学》,教导孩子怎样孝养父母,怎样尊重长辈,还有日常生活的礼仪,后又结合《论语?学而》孔夫子的一段话进行广泛而深入的阐发,可以说是儒家教育的根本。教育的最好时机当然是从娃娃抓起,但是现代人对经典学习的淡化以及对古文知识的缺乏,使我们对经典的学习水平,就相当于古代的孩童,从《训蒙文》读起,一方面方便大家入门,另一方面也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传统文化的根本。而且,《弟子规》里所涉及到的内容,已经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五伦八德,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都一一阐述,如果真正学而时习之,恐怕穷其一生也难完善,所以这本书是读了比不读好、越早读越好,没有儿童与成人的限定。
书中的很多内容,看上去似乎有些时过境迁、不合时宜。例如《入则孝》篇里所讲“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要求我们冬天为父母取暖,夏天为父母送凉,早晨和晚上都要给父母请安问好。且不说我们能不能做到,现在很多人离家在外,与父母异地,冬夏天的冷暖照顾或许能够注意,但是每天早晚的关心问候,就会觉得十分没有必要。然而我们说学习不能执着于事,而应当通晓于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古代一个大家族住在一起,请安问好比较方便,这个礼仪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时时刻刻惦念父母、关心父母,心里油然生出孝敬,从形式上表现出来就是“晨则省,昏则定”。有的人谈恋爱的时候,尚且能够每天一个电话一句晚安,一天不联系就觉得少了点什么,那是因为感情炽热的原因,从这方面来讲,古人每天早晚对父母请安问好,一天不见面就觉得失礼,那也是情感真挚的原因,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条件,就可以变通为每天早晚想念一下父母,一方面培养对父母的孝心,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个约束。百善孝为先,哪里有时过境迁之说呢?
疑问消解后,细读其中内容时更是让我获益匪浅,有时候联想对比到自己平日的言行举止,常觉惭愧之至,无地自容。
书中《入则孝》篇有一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意思是父母有过错,要及时劝谏让其更改,劝说的时候自己的态度要温和,声音也要柔和。我作为儿女,不是对父母百般讨好,而是让父母百般讨好。父母没错的时候自己还偶尔不耐烦不高兴,爱理不理;父母如果与自己意见不一致,自己甚至出言顶撞、据理力争,更不要说父母有什么错误了,要做到“怡吾色,柔吾声”,真是自愧不如。
《出则弟》篇有一句:“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这是多么恭敬的行为,长者站着,你就不能坐着,说话声音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现在很多人,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常有些不可一世的言行,哪里会这样尊重一个年长的人呢?也就是对与自己利益息息相关的领导还能做到一些罢了。然而古人的这种恭敬心,正是最让自己受益的地方。长者,无论是年龄还是学识长于自己,都有能让自己受益的地方,不论是他言语上对自己直接指点,还是行为上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你只有换着一颗谦卑的心才能听到、看到和学到。这就是“一分诚敬,得一分收获”,也是“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尊敬长辈,就是在培养我们的恭敬心,让我们能够放低姿态来学习。
《谨》篇中有一句:“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这是古人对后代无微不至关怀的体现,一直延续到现在仍被很多国家列入法律法规。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饮酒?为什么古人要把这一条特别提出来强调一下?我们应该去思考这个道理。并不是酒本身不好,酒也是粮食酿造的,有一些养身保健的益处,但是“饮酒醉,最为丑”,喝醉了就不好了,伤身败德。很多事情我们清醒的时候还不一定能做到,有些错误我们正常的时候还有可能会触犯,酒醉之后就更是难以控制,所以“酒后乱性”才是真正的弊病,成年人对饮酒的量能够有个把握,而孩童就较难,所以说“年方少,勿饮酒”。推广而言,“酒”不仅仅是我们平时说的酒,所有使人丧失正常理智的东西,都可称之为广义的“酒”,现在的毒品,更是为甚,如果古人知道后代青少年会吸毒,估计一定会把“勿饮酒”这一条让位给“勿吸毒”的。
《信》篇有一句:“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实际上讲的是很简单的道理——“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道理简单,真正做到却很难。大多数人听到责备的话都会不舒服,听到赞扬的话都会开心,现在《弟子规》让子孙,听到表扬要诚惶诚恐,听到批评要欣喜接受,简单吗?但是道理说明白了,就比较容易做到。你听到批评生气、听到表扬开心,那么“损友来,益友却”,你身边就会聚集损友,真正有益的朋友你便交不到。听到表扬惶恐,听到批评欣喜,那么“直谅士,渐相亲”,真正谁才会甘愿冒着让你生气的险来说你的过错呢?只有真正为你好的人。听到他说话,你应该感谢他,应该开心自己身边还有这样真正为你好的人才是。再接着说“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有过错就改正,不必掩饰。这个习惯从小养成了,怎么不会越来越好?怎么没有美好前途呢?
后面的《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更是越来越广、越来越智慧的教导,正如《大学》里所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处不再一一赘述。《弟子规》用这样的谆谆诲勉和点滴的关怀,让人们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落实在生活的小事中去,从待人接物的日常行为态度上来奠定美好的德行、培养优秀的人才,实在是古代圣贤的一种大智慧,是一种回归生命的教育。
子曰“发乎情,止乎礼。”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品性,礼是人情的恰当表示。我们现在看古代有许多繁文缛节,觉得没有必要,实是因为去掉了其中真情,只剩一个呆板空洞的形式,这其实也是古人所不齿的。古人是让人率真,不喜造作的,所以有“圣人取狂狷”一说。因为礼是人情的自然要求,并不是人情外面假的形式。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品读中华经典的真实意义,那么所谓礼,也就是言辞举动的优美文雅,是从生命之深处发出,是情感的美好体现。《弟子规》教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节,就是在教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是回归生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