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王维

作者:大桥北二组 杜彬 来源:温州大桥管理处 时间:2013-11-28

    喜欢李白的飘逸,敬佩杜甫的忧思,也向往过一片羌笛的边关,但对于王维似乎有一种特别的珍爱。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赢得了“诗佛”之誉。读王维的诗,感觉就像喝没有杂质的山泉,清新自然,仿佛可以净化心灵 。王维的诗少有李白的惊人之语,亦无杜甫诗那么工整,但是其诗整体的意境似乎更胜一筹。王维不仅是个诗人,更是个音乐家,画家。故后来的苏轼评王维时说的好:“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艺术在于对语言和绘画的沟通。在艺术的天地打通感官,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盛宴。今人刘大杰先生也进一步认为,王维的作品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而《山居秋暝》、《鹿柴》这两首正是其中的典型之作。

 

    在《山居秋暝》中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空山”,是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它就象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一样鲜为人知,我们仿佛看到皎洁的月光从苍翠的松枝间透过,而潺潺的泉水在静静的山野中从石间穿过,。这时竹林忽有声响,似乎打破了这一片宁静。但眼望去,原来是洗衣晚归的妙龄少女嬉闹而归,给这寂静的山野增添了些许生气。再看另一边,茫茫的莲花间亦有人影,原来是归来的渔舟。先前的静,此时的动,一动一静,都是平常景,是山中的凡事,但在诗人的笔下却有了另外一种感觉,一种空灵,一种宁静油然而生。这时诗人大发感慨,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而在《鹿柴》中我们又尤如置身一座“空山”,幽静、深远,不见人,在那里,仿佛只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然而它却有着自然赋予的生命力。这首诗中的“空山”虽说也在突出一个“静”字,但它所表现的这种境界是与《山居秋暝》迥然不同的,这种静,虽然不能说是一片死一般的沉寂,但它给人的感觉却是如此的幽静和空寂,似乎带有诗人的许多悲伤色彩,这种境界也许是诗人对于那理想境界的茫然,也许是一种神秘,遥远,抓不住的境界。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两首诗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化。由于诗人的心境极为淡泊、宁静,不含任何杂念,所以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能打动诗人的心,所见的所闻的皆是美之所在,形诸于诗,则是空灵清净、平淡之境,空境呈空,静境呈静,动境也静。这两首诗的开头均是“空山”,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空山其实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的显露。在以“空”为核心的山水田园诗语汇系统中,不光空间浩大的“山”是空的,茂密葱郁的林是“空”的,连一泓青波的潭也是“空”的。从两首诗歌形象中我们也可以窥测到诗人对佛境和禅意的“暗示意义”。在王维眼中,世间万象都归于一个境界---“空”,人生意义都归于一个字---“空”。不是山空,是诗人心空。一切皆空,因而山与所有事物一样是空的, 是为"空山"。从中可以看出佛教对王维的浸润是深透的,可以说没有佛教就没有王维。无论是在其诗还是在其画中,他都刻意去追求禅宗中的永恒的宇宙本体,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由于信佛,王维看淡了官场上的纷争,他在厌倦了烦杂的世俗的时候,就去大自然中整理自己缭乱的心绪,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以山林为友,与明月为伴,静享自然,洗涤身心,沉溺山水,任性逍遥。而在心灵得到净化之后,再用心灵去感受自然的静与美,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与大自然之真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然而,当他沉浸在那由“空山”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他能不感到美吗?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此时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寂静之美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槃寂静的境界。所以今天,王维山水诗所给予我们的,也绝不仅仅是那淡淡的山和水,那流溢于笔端的诗情与画意,那禅意深深的境界,而是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东西。

 

    在王维的诗中,动乃静,静乃动;实却虚,色即空。本体是超越他们的,他们合为一体。这便是在"动"中得到"静",在实景中得到虚景,在纷繁现象中获得本体,在瞬间的直感中得到永恒。花开花落,鸟鸣春涧,然而就在这对自然的片刻顿悟中,你却感到了不朽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