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宰相几品官?在历朝历代叫什么?
宰相几品官呢?在很多朝代,特别是隋唐以来的1400多年里,宰相多不是正一品,更不是最高政府官员。
最早设置宰相的是秦武王,《史记》记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其中,樗里子是秦惠王的弟弟,秦武王的叔叔,是秦国的宗室,封爵“严君”; 甘茂则是楚国人,虽然在秦国做了丞相,但后来遭到秦昭王近臣馋毁,被迫去了齐国。他们拜相是公元前310年,距离秦朝统一中国还有89年。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李斯为左丞相、去疾任右丞相。李斯封爵通侯、去疾封陇西侯,“秩万石”,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官秩,每个月薪水大致相当于谷物4900公斤。但秦朝还设置了“太尉”分去“丞相”治军领兵的权力,设置“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御史大夫同时也是“副丞相”,御史大夫府和丞相府合称“二府”,军国大事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大夫共同议决,丞相缺位也可由御史大夫代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相权的过分集中。
汉初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丞相依然是“秩万石”。西汉出任丞相的必须是“列侯”,当时“列侯”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宗室子弟,另一种是功臣及子弟。公元前124年,平民出身的公孙弘出任丞相,因其无爵,封为平津侯。从此之后,凡平民拜相者必封侯。公元前121年,80岁的公孙弘病死在丞相的任上,他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了平津侯的爵位。
自汉武帝起,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以大将军。大臣有罪,由内朝尚书台劾奏;官吏有功迁升,上报内朝尚书台;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则面见内朝尚书台。丞相若有过失,反由内朝尚书台问状劾奏。汉武帝死后,遗命博陆侯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领尚书事”。由此,丞相的权力被一步一步的剥夺,只是在礼仪上还是百僚之长。
公元前8年,汉成帝改“大司马大将军”为“大司马”,“秩比丞相”,在礼仪上也和丞相平起平坐了。到了汉哀帝的时候,改“丞相”为“大司徒”, 在礼仪上排名在“大司马”后面。如韦玄成、匡衡等大司徒,在外戚担任的大司马面前,只能阿意曲从,以保持其禄位而已。最后取代西汉王朝的也是外戚、大司马王莽。
东汉的时候,由“丞相”转化的“司徒”、由“御史大夫”转化的“司空”和“太尉”合称“三公”,名义上是最高官职,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往往以太傅录尚书事,总领政务。“太傅、录尚书事”成了宰相。
汉和帝以后,皇帝即位的时候大多比较年幼,太后垂帘。太后的父兄出任“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大将军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
东汉本来没有太师,汉献帝时候,董卓迁都长安,自任太师,位在三公上,成了国家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董卓之后的曹操恢复了丞相制度,自封为“丞相、冀州牧、魏王”。曹操死后,继任“丞相、冀州牧、魏王”的曹丕在公元220年篡汉自立。
曹家的方法被后人学习了数百年:
公元264年,权臣司马昭自封为“相国、晋王”,不久病死。其子司马炎(晋武帝)承袭“相国、晋王”,公元265年篡魏自立。
公元417年,权臣刘裕(宋武帝)自封为“丞相、扬州牧、宋王”,公元420年篡晋自立。
公元477年,权臣萧道成(齐高帝)自封为“丞相、扬州牧、齐王”,公元479年篡宋自立。
公元501年,权臣萧衍(梁武帝)自封为“丞相、扬州牧、梁王”,公元502年篡齐自立。
公元551年,权臣陈霸先(陈武帝)自封为“丞相、扬州牧、陈王”,公元552年篡梁自立。
公元580年,权臣杨坚(隋文帝)自封为“丞相、随王(后改隋)”,公元581年篡周自立。
公元617年,权臣李渊(唐高祖)自封为“丞相、唐王”,公元618年篡隋自立。
从公元220年到公元618年的近400年里,中国除了这几位篡位自立的以外,历朝历代很少设置过“丞相”这一职务。《宋书》说“丞相”一职:“自魏、晋以来,非复人臣之位矣。”
曹魏时期,司徒、司空、太尉等“三公”和东汉一样没有实际权力。中央设立了尚书省、中书省、侍中寺、秘书监等机关。第三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负责具体的政务,成了宰相。
晋朝的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都是第一品,但没有实际行政权力。尚书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监、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是真正的宰相,虽然他们的品级只有三品。晋朝以后的宋、齐、梁、陈的体制大体和晋朝相同。
晋朝也因人而异设置过丞相一职,担任过丞相的有赵王司马伦、成都王司马颖、南阳王司马保、王导、王敦,他们上挟天子、下压群臣,除了王导以外也没有善终的。
隋朝和唐初也设置了很多一品、二品的“勋位”、“散官”来酬答有功之臣。但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共同处理政务,三省长官都是三品。中书省、门下省设在宫内,地位更加重要。唐太宗在当皇帝之前当过尚书令,唐太宗开始就不再有大臣担任过这一职务。
唐高宗以后,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这些职务一般不再授人。而设置“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官职为宰相,“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是等同于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三品)。唐肃宗以后,改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为宰相头衔,“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一职务就废除了。
北宋初年依然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负责行政工作。但同时设置枢密院负责军政,度支、盐铁、户部“三司”掌财政。
宋神宗改制(1082年)后,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三品)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职被废除。
宋高宗改制(1129年)后,以“左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品)为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被废除。
宋孝宗改制(1172年)后,以“左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三品)改为“左丞相、右丞相”。
宋朝也会因人设置“平章军国重事”,成为实际执政者。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韩侂胄任平章军国重事,独擅朝政。理宗时,权奸贾似道任“太师、平章军国重事”,窃位日久,恩宠日隆,位在丞相之上。
元朝的丞相又恢复了“正一品”的待遇。元朝最高官员是中书令,正一品,典领百官,会决庶务。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统六官,率百司,仅次于中书令。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中书省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
由于工作份量过于庞大,朱元璋于1382年设殿阁大学士,正五品,为皇帝顾问。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从明仁宗、明宣宗开始,大学士均因担任过太子的经师,到太子即位后,一般都会得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的加衔,成为正二品的官员。
明武宗以后,大学士地位越加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大学士中居首者,号称首辅,其权最大。大学士中,有不少人会得到少师、少傅、少保的加衔,成为从一品的官员,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正五品本职。
历史上,宰相加衔最多的应该是元朝顺帝时期的伯颜。头衔全称246字,叫“元德上辅广忠宣义正节振式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秦王、答剌罕、中书右丞相、上柱国录军国军事、监修国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万户府都总使、虎符威武阿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忠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奎章阁大学士、领学士院知经筵事、太史院、宣政院事、也可千户哈必陈千户达鲁花赤、宣忠干罗思扈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提调回回汉人司天监、群牧监、广惠司、内史府、左都威卫使司事、钦察亲军都指挥使司事、宫相都总管府、领太禧宗礼院、兼都典制、神御殿事、中政院事、宣镇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提调宗人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事、提调哈剌赤也不干察儿、领隆祥使司事”。
伯颜势焰薰灼,威权在元顺帝之上,以致“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颜而已”。元顺帝非常嫉恨伯颜,“帝积不能平”,1340年乘伯颜出猎柳林之机,突然行动将伯颜贬到广东阳江,同年伯颜病死在流放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