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何日君再来》的今生前世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想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这是一首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歌曲,悠扬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华丽的词句,委婉的声音,轻轻带给你幽思遐想,无意之间触动心灵深处的情愫,但歌曲自身是非不断,褒贬不一,以至于给演唱者、词曲作者带来跌宕起伏的命运,甚至可以说多舛,成为华语歌曲的经典冤案。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上海艺华电影公司筹拍歌舞片《三星伴月》,因剧情需要,导演邀请刘雪庵写一首应景插曲,刘雪庵就将以前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联欢会上即兴创作的探戈舞曲交给导演,导演又转交给编剧黄嘉谟(笔名贝林)填词,由女主角周璇演唱。歌曲采用探戈舞曲,速度虽缓慢,但流动感强,再加上词曲优美和周璇经典唱腔,很快街头巷尾就流行起来,一首经典之作就这样横空出世。
1939年,香港著名导演蔡楚生拍摄一部抗战电影《孤岛天堂》时,为烘托青年男子参军前与女友依依不舍的情景,又将《何日君再来》作为插曲,由当时红歌星,被誉为“龙潭三杰”的优秀共产党员钱壮飞的女儿黎莉莉演唱,再度提升了歌曲的知名度。毫无疑问,《何日君再来》是一首地地道道的电影插曲,而且还是由他人代为“倚声填词”的歌曲。
1941年,正值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经生长在中国的日本人李香兰翻唱并收录在唱片中。为营造在日本统治下歌舞升平的气氛,占领区电台反复播放,很快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日文版的也很快流传到日本,居然也倍受欢迎,人人争唱,以至于现今还有人误认李香兰是《何日君再来》原唱者,但当时许多爱国人士认为,歌曲是为日本军国主义统治服务,有辱民族尊严,视为“反动歌曲”、“汉奸歌曲”、“妖歌”。
抗战期间,广大的沦陷区的同胞们渴望国民军早日驱除日军,为抒心声,《何日君再来》又一次盛行,如同移步换景般变成了抗日爱国歌曲,而日本军方以抗日电影插曲,“君”是指国民军的“军”为借口,禁唱此歌。
抗战末期,日本军队知道要打败仗,却又心甘不愿,于是在《何日君再来》上来一个“移花接木”。据一位资深作家回忆,当时他还是一个11岁的小孩,亲眼看见日本人把“何”字改成“贺”,“君”改成“军”,变成“贺日军再来”!日本所属的电台更是日夜播放,很快国民政府发现此事,蒋介石亲自下令全国禁唱这首歌,直至迁台之后,长达40余年之久。1978年歌曲的禁令逐渐松绑,邓丽君又将《何日君再来》重新整编,才得以重见社会。
上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卡式录音机流行,《何日君再来》也因邓丽君翻唱进入大陆而再度走红,颇有“洛阳纸贵”之势,很快“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的帽子接踵而至而遭禁唱。然而,伴随着邓丽君甜美而略带哀婉的歌声,风情的韵味,温情脉脉的笑容将《何日君再来》传遍华人世界。如今时过境迁,人们渐渐剥去强加在歌曲身上种种政治标签,以理性方式和平和心态来看待,往往欣赏的是歌曲优美,感悟华丽辞藻所诠释人性的内涵。一首好曲子,几经周转,终于得以传唱不辍,恰好体现了社会的开放、成熟、宽容和睿智。
歌尚且如此多舛,人何以堪?先说填词者黄嘉谟,他于1933年底发表《硬性影片与软性影片》一文,首次提出“软性电影”理论,推崇影片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抨击左翼影片内容空虚、贫血,引发了一场硬性电影与软性电影的大论战。这本是一场电影理论之争最后却提升到政治高度,甚至说敌对斗争,而经他填词的《何日君再来》,更是被人无限上纲,捕风捉影地扣上“汉奸歌曲”大帽子,自然而然黄嘉谟也终生背负“国民党御用文人”、“反动曲作者”的罪名。
邓丽君,一个可以让人忘记《何日君再来》原唱者是谁的“一代歌后”。歌如其人,她的一生几乎是《何日君再来》的微雕:对爱情的向往,对时光的悲叹,做平凡人的梦想,和做歌女的哀伤,都蕴含在如泣如诉歌声里。她用歌声抚慰了亿万人的心,自己却情途坎坷,坚持寻找真爱,却过早香消玉殒,不得不令人发出“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感叹!
才华横溢作曲家刘雪庵,一生创作大量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但并没有带来多少荣耀和尊严,更多是折磨和屈辱。在大半个世纪以来,伴随着民族的风风雨雨,一浪又一浪的政治斗争中,却因一首《何日君再来》牵连,上演一幕幕人间惨剧。先是解放初期,头上顶戴着黄色反动作曲家的帽子,“反右”时不容分说地被划为“右派”,“文革”时更是遭到惨无人绝的精神和肉体摧残,红卫兵造反派将他一次次打得遍体鳞伤,甚至连累家人,多次遭受拷问,当年“七七事变”刚过,就迫不及待把这首歌交由电影公司发表的用意。十年牛棚劳改回到学校,原本是一级音乐教授,却干着扫厕所,清理垃圾,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终日默默无语,失掉了人性应有的尊严,直至到1982年才平反昭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历史终于恢复了他的本来形象,对他一生作了公正的评价,而刘雪庵已于1985年3月15日黯然离世。
一首电影应景插曲,虽歌词略为轻佻,卿卿我我,顾影自怜,不算根正苗红,但也不应该被人无限曲解,鞭挞得一无是处,像个柔弱的少女,羞辱的久久抬不起头,人们似乎忘记电影特定剧情而进行艺术创作的背景,在一些别有用心或者政治意图的推波助澜之下,无论是曲作者、词作者,还是演唱者都背负了种种不实之名,甚至是一生屈辱不堪。一首曲子引起的故事,内容如此丰富,却又如此曲折离奇,崎岖坎坷,这大概在我国音乐史上,还是世界音乐史都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