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皇后幸福指数最高的朝代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言我朝往而暮来兮,饮食乐而忘人。心慊移而不省故兮,交得意而相亲。”这段文章选自汉朝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写的是被汉武帝废黜的皇后陈阿娇深居长门的闺怨,“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从西汉景帝的薄皇后开始,历朝历代都有被废黜的皇后,得宠的时候是“金屋藏娇”、“三千宠爱集一身”,失势之后,轻则冷宫安置,重则性命不保。
纵观两多年的封建社会,皇帝、皇后关系最和谐的朝代当属明朝。从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开创大明王朝,册立他的布衣妻子马氏为皇后;到1683年大汉奸冯锡范、刘国轩以台湾降清,明懿宗和他的皇后罗氏在高雄自缢。大明立国300多年,皇帝和皇后的关系基本都非常融洽,还出现过历史上仅有的一夫一妻的帝后。而且明朝的皇后几乎都可以称得上“贤后”,整个明朝没有出现过一位专权的外戚,更是其他朝代所不及。
朱元璋和孝慈马皇后是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孝慈马皇后始终和他患难与共。朱元璋刚参加红巾军的时候,有次被关了禁闭,不给饭吃,孝慈马皇后心疼丈夫,把刚烙得的烧饼放在怀中偷偷送去,等到事后才发现胸前的皮肤都烫焦了,可见他们感情的深厚。平时孝慈马皇后对朱元璋生活的关照之好更不必说了,当时因战乱缺乏食粮,孝慈马皇后在家省吃俭用,把好的食品留给丈夫,以至有时自己饿肚子,这些事朱元璋铭感五内,当皇帝后还经常向儿女讲述。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孝慈马皇后背着朱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绘有图像,放在怀中,朱标与朱元璋政见不合,朱元璋有次追打朱标,朱标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朱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孝慈马皇后死后,朱元璋不再册立皇后,以表示对她的敬重和怀念。
明成祖朱棣和他的仁孝徐皇后也算得上是创业夫妻。仁孝徐皇后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15岁嫁给朱棣做了燕王妃。建文元年,建文帝决定削藩,朱棣在北京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面对曹国公李景隆率领的五十万大军压境,仁孝徐皇后亲自登城督战,与太子朱高炽(明仁宗)成功保卫了北平城。朱棣当皇帝后,仁孝徐皇后倾尽全力相助丈夫,她对王公大臣们的妻子说:“女人侍奉丈夫,并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衣食起居而已,应该对他们的前途事业也有所助益。朋友的劝告,不易被男人采纳,同样的话妻子来说,就容易入耳得多了。我与皇上朝夕相处,从不以私欲开口,所说的一切都以生民为念。希望你们也能以此自勉。”此外,她还编写了《内训》二十篇、《劝善书》一部,都颁行天下,这些文字旨在推行针对女性的教育,并倡导修德劝善。可惜,仁孝徐皇后年寿不永,她只做了四年皇后,就在46岁那年去世了。和父亲朱元璋一样,原配去世后,朱棣也没有再册立皇后。
明英宗和孝庄钱皇后是实实在在的患难夫妻。英宗7岁当皇帝,15岁那年按照太皇太后(诚孝张皇后 )的安排,娶了16岁的小家碧玉钱氏为皇后,虽然姻缘的缔结是出于祖母之命,但英宗仍然对自己的皇后一见钟情。婚后7年,英宗征讨蒙古,不幸兵败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国不可一日无君,大臣们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23岁的孝庄钱皇后自感对于丈夫的处境已经无能为力,陷于绝境的她只能日夜啼哭,过度的劳累、粗陋的饮食、冰冷的地面、冬天的严寒长期侵袭她的身体,她的一条腿受了废掉了,而不停的悲泣也很快哭瞎了她的一只眼睛。后来,蒙古人放英宗回来了,已经当上皇帝的朱祁钰将哥哥看成心腹大患,第一时间将英宗幽禁了起来。从此,英宗和孝庄钱皇后南宫中相依为命。又过了7年,一帮大臣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英宗既已重登大宝,当然也就要再次册立皇后。他毫不犹豫地想到了与自己共度患难但身已残疾、不能生育的孝庄钱皇后。
英宗庶长子朱见深(明宪宗)的生母周氏在儿子立为太子、自己进位贵妃之后,希望自己能更进一步,尝尝当皇后的滋味。很快,她安排一个叫蒋冕的太监向孙太后进言道:“钱皇后既无子又残废,不合适当皇后,应该让周贵妃升为皇后,才不失大明帝国的体统。”英宗听说此讯,顿时大怒,将蒋冕赶出了皇宫,后妃之位仍如原样。周贵妃无论如何也想不通,自己生儿育女又年轻漂亮,皇帝为什么偏偏就要对丑陋又不育的残废一往情深。英宗和孝庄钱皇后婚后的第三个7年,36岁的明英宗病危,他最担心的就是周贵妃对孝庄钱皇后不利,在油尽灯枯之际还反复叮咛大臣们,“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明英宗害怕自己死后,周贵妃让孝庄钱皇后殉葬,于是废除了几千年来没有子女的后妃要殉葬的制度。4年后,孝庄钱皇后病逝。明宪宗想让自己的生母周贵妃和明英宗合葬,想为孝庄钱皇后另择墓地,结果遭到了四百七十名大臣联名上书反对。大臣们见明宪宗不理睬,于是集体到文华殿大门外放声大哭,明宪宗让大臣们回家去,大臣们只是磕头和哭泣,并表示“不得钱太后合葬旨意,不敢退”,最终明宪宗只得按照父亲的遗诏将嫡母和明英宗合葬。
明孝宗和孝康张皇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夫一妻的帝后,除了孝康张皇后之外,明孝宗再无嫔妃。他们也只有一儿一女,女儿两岁就夭折了,儿子就是后来的明武宗。明孝宗本人性格温和,又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对于男女之事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晚明学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而且明孝宗早年为躲避万贵妃的迫害,6岁以前一直是秘密养育于宫中的安乐堂内,他对于嫔妃之间的争宠吃醋以及随之而来的宫闱斗争,可谓体会深切,有切肤之痛,可能这是他不愿有过多嫔妃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孝宗和孝康张皇后非常恩爱,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可惜天不假年,明孝宗和他的祖父一样,36岁就去世了。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评价明孝宗说:“朱祐樘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
明朝历史上鲜有被废黜的皇后,唯一被废黜的就是明宪宗的吴皇后,但她在宪宗去世后也过得很幸福。吴皇后的家世很显赫,父亲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舅是怀宁侯。可是明宪宗喜欢的是万贵妃,对父母包办的吴皇后一点感情都没有。万贵妃经常在吴皇后面前耀武扬威,不但不把吴皇后放在眼里,还出言不逊地激怒吴皇后,忍无可忍的吴皇后下令杖责万贵妃以作惩罚。于是触怒宪宗,废吴皇后别居侧宫。明宪宗专宠万贵妃,而万贵妃所生儿子夭折,所以所有怀孕的妃子或宫女都被万贵妃逼迫堕胎了,宫女纪氏的孩子(明孝宗)在众人的隐瞒下活了下来,纪氏害怕儿子被万贵妃害死,偷偷养育,不敢声张,只有被废的吴皇后敢接济帮助她们母子。明宪宗死后,明孝宗把冷宫中的吴皇后接出来当作自己的母亲来奉养,下令吴皇后的穿着和膳食都按照皇太后的制度供应。一生坎坷的吴皇后,晚年也算是因为当年的善举得到善报。
1683年7月20日,最后一块净土沦陷了。罗皇后和66岁的懿宗皇帝面对家国俱亡,用自缢为大明帝国、为大汉民族画上了尊严的句号,他们地下见高帝烈皇也可以无愧了。“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台湾人民将他们合葬于湖内村棚仔林中,并筑伪墓一百多座,以混洧清军和以大汉奸施琅为首的伪军的搜寻。直至1895年以后,乡人才筹资重建,是为明怀陵,陵前两颗百年大榕树,碧荫遮天,枝干苍劲。距怀陵不远处,还有懿宗皇帝庙一座,额题“华山殿”,香火不绝,是台湾人民怀古思贤的胜地之一。
有人说: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景泰)御国门,君主(崇祯、弘光、隆武、永历等)死社稷。其实,仔细读读史书,孝慈马皇后、仁孝徐皇后、诚孝张皇后、恭让胡皇后、孝恭孙皇后、孝庄钱皇后、吴皇后、孝康张皇后、孝静夏皇后、孝洁陈皇后、孝懿李皇后、孝端王皇后、孝元郭皇后、懿安张皇后、愍周皇后等等都是很优秀的,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的,这大概也是帝后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