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的教育心得

作者:周亿莉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4-16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虽然把诸葛亮的《戒子训》背得滚瓜烂熟,但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去引导孩子学习?仍需不停地思索……

 

    首先,我们对学习成绩的认识要深刻。

 

    一直以来,这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共识:好的学习成绩只是为了考上好的学校,将来有个好的工作。因此我们根本没有去注重孩子是否健康快乐。受此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不大,做事随意、丢三落四、浅尝辄止,故而成绩较差。此时,我开始反思:学习的本质是什么?真的很辛苦吗?真的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吗?这样顾此失彼的教育方式能算得上一个称职的妈妈吗?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践,我终于明白:学习的过程只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个让孩子认识到怎么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如何深入的、严谨的、全面的考虑问题,这样孩子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二者是没有冲突的。

 

     学习往往能锻炼孩子考虑问题的深度。如果考虑问题仅停留于表面,似懂非懂,只能是“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很多孩子有这样的经验:做题后,对结果的正确与否不敢肯定,可能这次运气好对了,下次遇到同样的题,又会出错。如果他们已经深入分析了这个题,就不会模棱两可,时错时对。记得有一次和孩子看一场非常精彩的杂技表演,孩子担心演员会不会演砸了,我告诉她:“无数次的练习和积累,使得每一个动作都像吃饭一样自然,这些动作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演员的血液中,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你说会出错吗?”学习就是这样,如果不深入,知识就不会真正属于你,你就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它,你就总会担心自己出错。学会如何学习,也就学会了如何深入的考虑问题。

 

     系统的学习往往能使孩子考虑问题更全面。很多孩子有这样的经验:考试后分析试卷,这道题会的,但错了,那题没看清题意,错了,如果这两题都对了,将进*名。但大部分小孩的学习,好比瞎子摸象,摸到哪儿算哪儿,还以为自己知道的是真理。为什么每次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和这样的如果呢?绝对不是“粗心”两个字能解释的。主要原因是考虑问题不全面,不是这里出错就是那里出错。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也更容易变得狭隘和偏激。我家孩子今年初独自去北京参加国际象棋比赛,和一个大她1岁的温州棋友F同住,F以前从没有参加各类比赛,名不见经传,但这次比赛成绩却不错。孩子就开始怀疑F的棋艺。我郑重的告诉她:井底之蛙就是你这样练成的,有多少不参加比赛的高  手,默默隐身于江湖,又有多少曾经的高手,止步于内心的那个井口。学会如何向优秀者学习,也就学会了如何全面的考虑问题。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透过成绩这个果,面对学习这个因时,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认识到:对学习要怀有敬畏之情,对成绩应保持恬淡之心。

 

     其次,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心态要摆正。

 

     父母的心态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态,父母能正确的认识孩子,孩子就能正确的认识自己。我的孩子非常优秀——我一直这样坚信。即便她学习成绩并不突出,即便她有时候任性、调皮、随意,即便她不像别的女孩子那样温柔、乖巧。但,我一直这样坚信,她自己也是这样坚信。

 

     记得有一次孩子科学考得很差,我和她爸爸都很着急。当时觉得自己真没用,该如何帮助她?问题出在哪里?是她上课不认真?还是她学习方法有问题?要不要给她找补习班?………我无心做任何事情,脑子里乱得像锅粥。但我们没有责怪她,作为父母,首先要确定问题的关键,帮助她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告诉她,然后还要耐心的等待。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孩子,不能在孩子成绩不好的时候,否定孩子的全部,或者自欺欺人地认为等孩子懂事后成绩会突然好起来。“这个时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不能急躁,更不能放弃”我这样和她爸爸说。她爸爸泡图书馆看有关资料,我找人取经。这样几天后,心情平静了,思路有了,再和孩子聊父母的感受,纠正学习方法,孩子非常容易接受,她为自己让父母操心而愧疚了。

 

     再次,学习方法要与孩子一起共同摸索。

 

     如果说前面两点是父母方向性的抉择,那么学习方法的摸索就是我们和孩子的日常工作了。如何使孩子改变无序的、杂乱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我们需要时常和孩子探讨学习成绩起伏的真实原因。

 

     随着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的明确,初二开始,孩子有了紧迫感。初一上学期21:30睡觉,下学期22:00睡觉,初二23:00后才睡觉,这些都是她自己给自己安排的,但期中考成绩依然不理想,她非常气馁。她说“每天完成作业已经很晚了,还要自己找课外题目做……。”当时,感觉她就像一只在窗户上乱飞乱撞的苍蝇,就那么一层薄薄的、若有若无的玻璃,使她头破血流。

 

       我们帮她一起分析原因,觉得她一直在做题,完成作业在做题,做课外题目还是做题,那什么时候整理思路?大量的、重复的做题,没有归纳总结,这是大忌!我们和她商量腾出时间整理思路。课间休息“小整理”,放学回家“中整理”,每个周末“大整理”,整理笔记、整理错题、整理心得……学会了整理也就学会了归纳总结,学会了整理也就学会了取舍,其中的妙处要她在整理的过程中和以后的生活中慢慢体会。一个在学习中善于整理、总结、归纳的人,才会懂得轻重缓急,做任何事情才会非常有条理。

 

    学习方法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框架上的观念,又有细节上的技巧。作为家长,我们千万不能生搬硬套,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慢慢地摸索,更要不断地沟通。记得我曾经把一篇温州高考状元的学习心得交给孩子,并且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用红线标注,孩子当时不置可否,一年多时间过去了,那篇心得一直被压在书桌的玻璃下面,前几天我们在讨论学习方法的时候,我想起那篇心得,找出来和孩子分享,她才突然觉得自己苦苦追寻的,原来别人已经归纳整理好了,豁然开朗!

 

     虽然说孩子这学期期中考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我们在欣慰的同时也非常冷静。作为家长,想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们需要学习和思考的还有很多,不管是大方向的把握,还是小问题的处理,都不能刻舟求剑,而要与时俱进。对她的期中考反思我是这样写的: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习,就是从“切”到“磋”,再“精琢”,后“细磨”,这样一个既艰难又充满艺术感的过程,经历这样过程的人,才能化蛹成蝶。父母谨以这句话和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