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提问2010——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有感

作者:新闻审核员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0-11-15

温州市交通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李凌志

 

    《提问2010——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在2009年年底及2010年年初,推出的一档大型电视互动特别节目的基础上汇集成册的一本书。书中所汇集的通货膨胀、房价、股市、收入、医疗、社保等“十大民生问题”,都是央视财经频道通过网络、媒体、问卷等形式,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中筛选出来的,真实、具体、代表性强,反映出社会不同群体对2010年预期的民情和民意。而这些理性或客观或思辨或权威的观点,集中反映了社会不同群体对2010年预期的民情民意。同时,针对百姓高度关注的不同问题,认真遴选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官员以及部分网民等进行了最权威、最直接、最坦率的解答。

 

    2010年已经接近尾声,现在读这本书,可以发现,书中提及的这10个民生问题,其最终指向都是社会公正这个核心问题。

 

    我国经过三十的改革,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变迁,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腐败、权钱交易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公正和谐,可以说是引起社会矛盾、冲突的最直接原因。而解决社会公正问题,本人认为最主要是要解决好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司法公正这三个问题。

 

    分配公正,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社会分配不公的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进入转型期,地区、城乡、行业、群体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加大,分配格局失衡导致部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收入差距已经超过基尼系数标志的警戒“红线”。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有效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应按照“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财税政策等对高收入群体进行调节。具体而言,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提高工资性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分配方式和分配效用的公平,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程序公正,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为此,应加强程序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程序意识。重结果不重程序,重内容不重形式,是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与习惯。这种心理与习惯对于法治社会建设非常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正的实现。其实,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法治实践中,程序公正不仅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裁判结果,实现结果公正、实体公正,而且其本身也具有包括公平、正义、合理等涵义在内的独立价值。当前,推动程序公正建设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全社会倡导程序公正精神,培育人们的程序公正理念;二是加快健全和完善各种法律程序和相关制度。

 

    司法公正,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保障。一个公正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司法对社会公正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司法可以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社会公正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司法不公则对社会公正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社会公正失去最后一道防线,动摇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心。因此,应大力推动司法公正,努力培育高素质的司法队伍,鼓励社会各界对司法审判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和有效防止各种形式的司法不公现象。

 

    “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温家宝总理的话深入人心,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