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历险记

作者:管理员 来源:温州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2008-10-16

                                  陈金社 

   

    时下,喝酒已成为社交主要手段之一。酒瓶就是水平,酒风就是作风的戏言不绝于耳,也难怪有母亲布置给年幼的儿子每天要喝半斤老酒的家庭作业,以备将来之需,大有用武之地。也许是遗传因子在作怪,本人酒量好似洗脸盆里游泳水平低,常常被人调侃为幼儿班的水平,平时有应酬,自然总是小心翼翼,唯恐他人一下子进入好战状态,杀敌千百,我自溃不成军,也不管他人如何激将,往往厚着脸皮,无动于衷,大有拒酒于千里之外,任凭风吹雨打。说也奇怪,却少有喝醉的时候,最多也是回家叫老婆,快抱被子,冷死我的经历。然而,1993年的一次喝酒经历,尽管时过境迁十几年,却屡屡在脑海中浮现。

    1992年初,受单位派遣,参加了我国与利比亚一个水产合作项目,为期二年。说起利比亚,世人常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它在地理上处于非洲最北部,并长期受英国、意大利殖民的影响,在国际舞台上常有惊人之举。199312月的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与同事大伟一起去利比亚的小城市米苏拉达去取照片,顺路拜访一下米苏拉达钢铁厂的中国马鞍山钢铁厂项目组,中午时项目组人员热情留我们吃午饭,还拿出一瓶自己酿制的白酒,近二年都没有闻到过酒香,一下子挑起喝酒的欲望,没多推辞就干了几杯,脸色也有点微微泛红,休息一段时间,等脸色恢复正常,想悄悄离开钢铁厂。刚刚走到大门口,就被上了年纪的门岗叫住,要求检查随身携带的袋子,翻了个遍,也没有可疑的东西,仅是项目组赠送的一些日用品。突然一回身,就拿起电话,用阿拉伯语叽里咕噜说了一大通,我们想走,也不允许,不知葫芦里装什么药。

    大约20来分钟,一辆闪着警灯、发出刺耳尖叫声的警车飞速过来,不容商量强行叫我们上车,带到当地警察所,此时如梦初醒,感到问题严重性。要知道,利比亚是一个禁酒的国家,喝酒如同我国文革期间反革命行为,因喝酒被关上一年半载也屡见不鲜。到了警察所,警察就劈头盖脸对我们进行询问,此时装聋作哑也许是最好的应付。见此情景,警察就带我们去医院抽血化验。二个小时后,一脸严肃的警察用手势告诉我们,威士忌、威士忌,卡拉布绪、卡拉布绪(拘留的意思),并掏出身上的手铐,不容置辩要我们戴上。

    眼睁睁看一场灾难降临,我灵机一动,连忙拿出上午取回的照片,用英语对一位长官模样的警察解释,我们是来自中国的对虾养殖工程师,如果留在这里,养殖场里还有对虾需要喂养,现在已经一天没有喂食了,我们急需回去,否则对虾会出事的,并将照片一一给他们看。这些照片是前段时间,利方为了庆祝首次对虾繁殖成功举行规模盛大的庆祝会所拍摄的,有多名部长以及政府高级官员参加。等警察仔细看过照片之后,我们乘机提出,要与利方人员项目负责人或中国经参处联系一下,否则我们承担不起责任。警察犹豫好一阵子,也许是怕万一捅了篓子,不好交代,在一阵简单询问之后,向上级作了汇报,也许得到了上级指令,对我们说:今天,你们可以先回去,把工作安排好之后,明天早上必须来这里等候处理。

    第二天早上,我们先来到利方海洋资源局,向局长汇报了昨天发生的事情。局长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马上要求工作人员出一份公函,大意是:这两位是我们邀请的养虾工程师,他们工作非常尽职,也非常出色,这里工作一天也离不开他们,希望免于处理。并叫二位助手开着他的奔驰驾座,直驱警察所。

    到了警察所,负责此事的警察一见面就幽默地对我们说:好人做了坏事,对虾还好吗?它们没有喝酒吧!它们喝酒也要拘留。我们也只是苦苦微笑。经过一番沟通之后,该警察表示自己权利有限,只有上级领导才有权处理。之后,我们去找警察所的领导,出示了公函,好说歹说,在利方海洋资源局人员一再保证下,警察所的领导才松了口,同意我们先回去工作吧,等候处理。

    当我们迈出警察所的大门时,天似乎更蓝、更高,压抑在胸头的阴云仿佛瞬间消失。不久之后,我也乘船离开了利比亚,但这场喝酒历险记却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此文被630日《温州日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