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

作者:青海日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6-11

    当前,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委书记强卫给湟源、互助两县县委书记的两封信精神,一个下基层、问民意、访民情、解民忧、办实事的热潮迅速掀起。两封信的中心意思就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经常性地开展“下基层、接地气、办实事”活动,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多办实事。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我们党除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当前,那种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对群众的疾苦无动于衷、对群众的难题置之不理、对群众的要求漠然视之的干部越来越少。但一些领导干部主动下基层、主动联系群众的意识仍比较缺乏,平日里喜欢高高在上,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从而导致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紧张。对这一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正,决不能对此听之任之。各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牢记党的群众路线,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评判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准绳。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要亲民爱民。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要在行动上深入群众,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要在工作上为了群众,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要始终坚持修身养性。像《论语》中曾子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以党的方针政策来武装头脑,以科学的理论来指引自己成长和前进的方向,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砥砺自己。在加强思想改造的同时,要时刻保持警钟长鸣,时时处处模范遵守党的纪律,把组织纪律作为自省的一个重要内容,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感,促使自己更好地履责。要远“小人”,常自省自己身边的人和朋友圈,净化社交圈,纯洁工作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各种诱惑,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情趣。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要乐于接受批评和监督。“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俗话说,官有所畏,业有所成。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是大有裨益的。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是实践群众路线的重要方式,更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石。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听不到批评意见。不是群众对领导干部没意见,而是有些领导干部不愿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有的提起批评和监督心理就烦,明里暗里加以抵制;有的缺乏接受批评和监督的自觉意识,千方百计逃避批评和监督。时间一长,群众对于这样的领导,表面上似乎批评少了,实际意见更大了。领导干部要把监督和批评当作一种警示和鞭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不断进步。

 

  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就要谋发展惠民生。加快发展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抓发展,要始终牢记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增收入、得实惠,要脚踏实地,绝不能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干一些名为加快发展、实则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群众利益无小事,要不折不扣落实已经确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从解决群众衣食住行困难入手,把人民群众最急、最盼、最需的实事,抓紧抓实,抓出实效。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困难群众送钱、送物、送智、送技术、送点子。要经常深入困难职工群众家中,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冷暖,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心中,化解矛盾、消除民怨、凝聚民心,努力营造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