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温州都市报:探秘瓯江过江通道三大新技术
一个70多米高的“巨型蚯蚓”直立江面,身体一边转动一边钻入淤泥;在两个已经造好的桥墩上面,架着一个长达100多米的金黄色巨型盒子,为桥梁浇筑提速;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桥梁造好后,钢结构的桥面将像积木一样直接搭建在上面…… “大嘴”、“巨盒”、“积木”,是瓯江过江通道工程采用的三大“神秘兵器”。过江通道如今进度如何?新型技术对施工有着怎样的帮助?昨天,记者走进施工现场,一探究竟。
“大嘴”吃掉江底卵石层
瓯江过江通道工程名为“诸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它起于永嘉县三江街道北岙村附近,连接温州绕城高速公路北线,终点位于市区矮凳桥路北侧,与民航路相接,全长约8.1公里。该工程于2010年12月正式开工,预计主体工程工期36个月。
据项目经理部副经理丁延书介绍,瓯江水域地质很复杂,施工所在水域的卵石层最厚处深达48米,这给打桩带来很大影响。在瓯江中,传统的打桩方法是使用冲击钻,这种施工工艺可在各种地质上操作,不过费时长,功效低;为了提高功效,缩短工期,他们在这里使用“旋挖成孔”的新技术。将旋挖的机器设在瓯江,其管子一边转动一边钻入江底,齿轮会磨碎卵石层。在管子底部,还有张“大嘴”,它会将钻渣“吃”进肚子,待“吃饱”后,会钻出水面,把钻渣吐出来。
“我们进场后提出使用旋挖成孔方式,当时很多人不赞成,因为过去也在瓯江上试过多次,不过从没成功。”丁延书说,此次是这种技术第一次在瓯江中成功应用,一般冲击钻完成一个桩基需要一个月,而使用旋挖桩,十几个小时就搞定了。
“巨盒”显威浇注大提速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在两个建好的桥墩上,架着一个金黄色钢结构的巨型盒子,其长度足有百多米。丁延书介绍,这个设备名为“移动模架”,可以在桥墩间移动完成由移动支架到浇筑成型等一系列施工。
温州瓯江通道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巨型盒子相当于一个模型支架,是对桥梁进行现场浇筑的施工机械。施工人员浇筑混凝土后,再将它移到另外位置,继续浇筑施工。它具有施工质量好、进度快、操作简便等特点。按照过去传统的施工方法,建好两个桥墩后,要分别在两边往中间浇筑,每个节段只能浇三到五米。按此计算,浇筑一孔桥梁,需要200来天。当使用“巨型盒子”后,可一次性成型,只用20天。这项技术在陆地上经常会使用,但在水中,使用还不多。
“积木”巧解坡度陡难题
据施工人员介绍,过江主桥距离市区只有400多米,主桥下就是瓯江的主航道,根据规定,桥高设计要达到21.5米。如果采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造桥,其引桥的坡度就会很陡,这样会给车辆上下桥造成很大的困难;若要减少坡度,必定要降低高度,这则会给大桥自身带来安全隐患。
如何既达到桥梁高度又保证大桥安全?在设计时,综合各方专家及技术、施工部门的意见,决定采用钢混组合的连续钢构桥型。它的高度只有3.5米,而使用钢筋混凝土的话,桥面厚度则要达到10多米。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材料的桥,将是全国第二座,第一座是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
据了解,钢结构桥面将让有关工厂定做。等钢筋混凝土桥梁做好后,将用轮船将其运到瓯江,像积木一样搭在上面,再焊接好。钢结构吊装合拢预计2013年5月份左右能够完成。
项目经理部副经理丁延书表示,按照施工计划,明年国庆节前,瓯江过江通道永嘉三江至矮凳桥以北段估计可以贯通,此后再进行桥面施工,后年7月份左右主桥便可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