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热血丹心筑坦途
引子:在温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市区东进城口改建工程中活跃着一支“勇于拼搏,善打硬仗,作风顽强”的建设队伍——温州机场路东段整治工程建设指挥部。正是这支有着优良传统的建设队伍通过精心组织,科学实施,带领着工程参建单位以“一天顶三天的超越”,仅用17天时间保质按期地完成了机场路东段整治工程后期新增的,合理工期为60天的机场路东段排污管网施工路段道路及附属设施修复工程,创造了工程建设史上的奇迹,得到了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扬和高度评价,用一腔腔热血和一片片丹心谱写了一曲速度与效率的时代赞歌!
热血丹心筑坦途
——机场路东段排污管网施工路段道路修复工程纪实
温州机场路东段整治工程是市政府集中民智、尊重民意、凝聚民心,提高市区东进城口通行能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和谐城市的一项民心工程。指挥部精细管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力排干扰,强势推进工程进度,至2006年3月底取得了实质性建设成果。市政府鉴于我部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力量和较强的工程管理能力,于
时间紧迫,责任重大,困难重重。其一,新增工程属突击任务,短时难以备料。其二,附属设施分项多(包括
爱岗敬业——奋进的原动力
困难吓不倒英雄汉。指挥部具体负责人宋海良同志深知这项工程特殊的社会意义,本着一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没有丝毫迟疑,迎难而上,勇挑重任,果敢地向市政府对工期、质量立下了军令状。经集体研究,全盘考虑,周密计划后,立即召开指挥部紧急会议,传达市政府指示,阐述工程实施的重要性,根据目标任务编制严密的工作计划,倒排工期,逐一分解工作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并提出“三保一抢一加强”的工作要求,即加强施工组织与管理,抢进度,保质量、保安全、保形象。同时,迅速组织精兵强将,调集精锐施工力量,群策群力,预测、分析、解决工程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对施工组织方案和程序进行反复优化调整,慎重审定。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指挥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协调设计、监理、施工等各方面的工作和地方事宜,宏观监控与具体指导双管齐下,有效地加强了对工程全过程的统筹安排、控制和管理,从而在
风烟滚滚,机声隆隆,金戈铁马,赶月追星。在机场路
党政情系——进度的推助器
市委、市政府、交通局、发展公司等各级党政领导以人为本、情系民生,聚焦修复工程筹备、建设资金筹措乃至工程实施全过程。叶际仁副市长、冯鸣副秘书长、交通局朱铁山局长、高广尘副局长和发展公司黄溢涌总经理、宋白桦副总经理等领导冒风雨、顶烈日、踏泥泞,多次亲临施工现场,深入调查研究,检查、督促、指导工程建设,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为工程实施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市交通局更是把修复工程列入近期工作重点,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专业指导,及时解决了工程建设中的难题,切实发挥了行业管理的作用。副局长兼指挥部总指挥高广尘从宏观上协调各部门关系,为工程建设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并在专业角度上对工程实施进行策略化方案指导,使施工组织部署更为科学、合理,务实有效地促进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发展公司总经理、指挥部副指挥黄溢涌从大局出发,以社会效益为着力点,在公司发展壮大急需积聚各方资源之际,义无反顾在人力、物力和财力及有关政策上给予指挥部鼎力支持,切实履行了主管单位的职责。
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高度关心、支持和正确决策为工程的顺利推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团队精神——制胜的传家宝
指挥部的干部职工均来自机场路管理处,大都经历闻名业界的机场路大修工程的锤炼,素以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和谐高效的团队理念,知难而进的顽强作风而著称。为了机场路景更美、路更平,在这激情燃烧的17天里,经过先进性教育洗礼的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不分节假日,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无私无畏无怨无悔,表现出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可贵的团队精神,创造出“17=60”的奇迹!
有一种付出叫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指挥部工程处副处长郑新俊是一位铮铮铁汉,处事为人刚正不阿,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他深知肩上担子的重量,全身心扑在工程建设上,将三控制两管理贯穿工程建设的始终。编制严密的整体工作计划和实施大纲,制定一系列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措施,帮助施工单位健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将工期、质量、形象责任制予以明确和细化,使之落实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岗位,并反复强调:修复工程是市里的重点工程,保质保量保形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切实有效的制度加上细致入微的管理,有力地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他白天和工程技术人员解决施工技术难题,研究制定动态化的工程实施方案,晚上还要综合各方面的数据,召开各类会议,指导施工单位科学合理的安排第二天的施工,同时坚持每天两次巡查工地现场解决问题,经常忙碌到深夜。由于连续加班,睡眠不足,郑副处长的嗓子水肿到几近失声,但还是坚守在岗位,对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起到了强有力的表率作用。
在工程攻坚阶段,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令施工进度几度徘徊不前,原本紧张的工期一再压缩。困境前,指挥部沉着应对,及时调整施工组织,采取一系列强制性紧急措施,倒逼工期、跟踪落实,陈卡拉、朱道敏等全体工程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昼夜奋战在工地,技术攻关在现场。虽已是人间四月天,但晚上空旷场地里钻出的寒风,吹在人身上依旧凛冽,饿了,吃饼干,困了,提精神,用顽强的意志与体力消耗作斗争。两班倒的超负荷工作强度和人休机不休的作息制度,使小伙子们的脸被熏得像包公,身上的衣服一模全是灰,两条腿灌了铅一样站都站不住,倒在床上累的连饭也不想吃。特别是市劳模陈卡拉同志,时时处处冲锋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在工程冲刺阶段坚守岗位四天三夜,实在熬不住打个睏的时间统统加起来也不过4、5个钟头,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和感召作用。施工大战期间,10余名工程管理人员均出现体力不支的状况,但大家始终坚持患病照样上班,轻伤不下火线。正是靠着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敢拼搏、敢挑战的精神,原定60天的工期硬生生压缩到17天!而年青的生命却正是在“奉献”中得到了升华。
有一种真爱叫无情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为了保质按期的在
工程一科科长陈海燕同志平日里既要忙于合同管理、投资控制,又要对参建单位的资料整理进行指导。特别是修复工程开始后,近半个月,陈海燕每天都是一大早出门,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年幼的女儿太长时间没见到妈妈,忍不住哭着闹着要妈妈,等陈海燕忙完手中的工作赶回家时,只见女儿趴在床上连衣服和鞋子都没脱就睡着了,连忙叫醒她,小女儿抱住妈妈再也不肯松手,红着一双大眼睛委屈的说:“妈妈,我想你了”。心疼地搂着孩子,陈海燕泪如雨下。
工程三科副科长缪仁国年迈的父亲突发心脏病,被转至上海中山医院实施手术救治,但对于已进入冲刺阶段分秒必争的修复工程来说,每一位工程管理人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忠孝不能两全,缪仁国同志强忍着内心的不安,把对父亲的爱和担忧全部转化成工作的动力和干劲,直至工程完工,他没有休过一天班,一直拼在工地上。
前方战事吃紧,后方支援不等闲。指挥部办公室下属各科室协调运作,财务科及时支付工程建设款,编制各类财务报表,综合科配合领导协调各部门工作,办理工程前期报建手续,疏通建设资金拨付渠道,草拟各类请示、报告、纪要、汇报材料,同时悉心安排“粮草供应”,经常是一线人员熬多久,后勤人员就跟多久。尽心尽力的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和后台支撑,而没日没夜工作着的后勤人员却疏于了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有一种感动叫无语
无泪更比流泪狂,无语更让人断肠。在谈起对本次工程建设工作的感受时,很多人动情的说:“经历过很多工程,唯有这一次,感受特别深,想说的也特别多,经常会为团队里每一个人的敬业和付出而感动,在工程结束时竟有一些不舍,不舍这段峥嵘的岁月……”也许正是在同甘共苦的经历中,人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包容,学会了感受真情,让我们感动无语。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指挥部的办公室主任、工程处处长宋海良。宋海良同志经历过军营的雕琢,处处显现着军人的作风与气度,雷厉风行,坚决果断,又不失亲和。作为指挥部的具体负责人,他背负着市政府、交通局和发展公司以及各级领导的信任和重托,责任重大。为了不负重望的带领全体干部职工按期保质完成修复工程,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压力下,以细致、深入、务实的工作作风,内外兼顾操持着指挥部的各项事务。对外与各职能部门有效沟通,为修复工程创造良好的外围条件,筹措落实建设资金;对内稳定职工队伍,创造平等、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尤其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宋海良同志把握大局,率先垂范,坐镇现场指挥调度抓落实,没日没夜地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在第一线,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对工程节点、难点的控制和把握更胜似于专业技术人员。饿了吃盒饭,困了睡沙发,纵然泰山崩于前,依旧谈笑风生、气定神闲、不知疲倦。他的坚毅和执着让职工们肃然起敬,他身上所折射出的精神,感染着每个人,激励着大家凝结成一个持续高效合作的战斗集体,迸发出难以估量的智慧和创造力。特别是在分秒必争的最后两天里,宋处长一次次穿梭在瑟瑟寒风中检查每一项指令、每一个细节的落实情况,直至确认目标任务全部完成。伫立在29日黎明时分的浓浓夜色里,望着脚下这条天亮之后将与洞头半岛一起盛装亮相的机场路,他长舒了一口气,最终的不辱使命让再多的艰辛化为不悔,经历多少个不眠之夜后,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
带着敬意走近这些可亲可爱的建设者,我们一次次受感动,一次次被鼓舞,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对团队精神和个人意志力的考验。它锤炼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格,考验着经受风浪的意志和战胜困难的胆识,经得起这样的考验是对一个团队品质能力的磨炼,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通力协作——不辱使命
奋战在工地上的人员可以说个个都是身经百战、久经考验的好汉和硬汉,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为城市建设多做贡献。施工单位路港工程建设集团高层高度重视修复工程,委派优秀的项目经理担纲工程,并以社会效益为重,为赶工期不计成本大手笔投入两套施工机械同期实施工程作业。监理单位严肃履行施工监理职责,严格检查,坚持旁站。在指挥部的带领下,参建各方同舟共济,合力攻坚,以“只争朝夕,创造奇迹”的气魄,遵循“多端施工,平行作业,重点突破,总体推进”的施工组织原则,风雨兼程24小时昼夜连续突击作业。一轮又一轮的劳动竞赛此起彼伏,整个工地热火朝天,工段、工序、工种之间比质量、赛进度、保安全,职工之间比干劲、赛技能、争奉献,达到了白热化,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施工高潮,修复工程以日均清运土方
风雷动、旌旗扬、宏图起。暂时的“阵痛”,换来的是长时的便捷。正是市领导执政为民的真情和魄力,工程建设者的忘我奉献和顽强拼搏,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以及工程沿线人民的无私奉献,修复工程最终得以保质按期完成,达到预期效果。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用辛勤的汗水,坚强的意志,写下了凝聚民心,积聚民意的修复工程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了温州城建史上的又一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