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沈海公司精心编织“天网” 打造平安智慧工地
助力争创“两美”
“钢筋场有个工人未佩戴安全帽,氧气、乙炔瓶未保持安全距离,请及时纠正违章行为,规范现场作业”安全部长的一通电话让钢筋班长吃了一惊,随后立即组织落实整改。这只是沈海公司甬台温复线平苍段工程11标项目部利用“天网”系统管控项目的一个缩影……
自进场以来,考虑到项目体量大、工序种类多、隧道施工里程长、安全质量管控压力大等施工难点,沈海公司提前谋划,协助平苍段工程11标,他们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二维码”等技术,对工地现场的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等要素进行及时信息采集、分析、预控,精心编织“天网”,着力打造智慧工地,全力提升项目管理效能,为争创“两美”浙江助力。
“天网”一:“电子眼”监控,全程可视化
进入项目视频监控信息化调度中心,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16屏42寸高清监控系统显示屏。该系统可以对全线隧道、路基、桥梁等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可视化监控,监控范围实现高清图像全覆盖,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监控中心,支持多画面切换、定时录像、视频抓拍等功能,为项目施工生产管控提供平台,并可将监控系统安装在个人电脑或手机客户端上,随时掌握各工点的施工情况,及时解决施工遇到的问题。
“咱们现在在监控底下干活,手脚都要勤快点,每道工序都要认真细致,遵章守纪,规范作业程序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施工队钢筋场负责人老张每天班前会必须强调的一句话,已经成了口头禅。施工现场远程、可视化的管理方式,便于随时掌握各工点、各环节的施工情况,实时解决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监督力度。
“天网”二:无人机“巡逻”,安全“新伙伴”
“端午汛和台风要来了,安全部用无人机把附近山坡、河流都巡查一下,如有隐患尽快消除,确保平安度汛。”第二天,安全科通过无人机升空俯瞰巡查,发现西边村防汛渠有杂物堵塞形成堰塞区,立即调来人员和挖机进行疏通,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这是甬台温复线平苍段工程11标利用无人机强化安全管理的一个缩影。平时,无人机常被用来排查水泥搅拌桩顶端是否存在机械故障和安全隐患,避免人员攀爬登高可能存在的高空坠落风险。路基高开挖段爆破作业前,无人机升空对附近进行巡视,确保警戒区内无闲杂人员进入,保证爆破施工安全。
“天网”三:“北斗”来定位,量测信息化
甬台温复线平苍段工程11标项目所辖的渔寮隧道里程长、围岩地质复杂。为切实加强隧道施工安全管理,准确掌握洞内作业人员动态,项目部在隧道进出口安装了施工人员智能管理门禁系统并对人员配备北斗定位系统,实时监控隧道施工人员和车辆设备的出入动态信息。
隧道围岩相对不稳定的现实,可通过监控量测信息化为施工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把断面、测点信息上传到项目QQ群和微信群共享平台,对数据传输、分析、监测、共享等全过程实施信息化共享,为加强日常管理和提供决策基础数据。并在隧道洞口对监控量测数据和超前地质预报结果进行公示和告知。
“天网”四:二维码技术,一扫全知道
现今社会,扫码随处可见。项目部充分借助这一信息技术,首次将二维码技术应用于项目管理中,通过手机微信“扫一扫”,便可以快速、全面了解项目施工信息与相关技术参数等。利用二维码技术展现人员和机械管理信息,方式新颖、制作方便快捷且节约成本,可替代传统的标识牌及多种纸质、电子资料。二维码识别应用技术给项目部施工管理带来实惠,特别早在流动人员和机械设备管理上带来极大便利,为实现项目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