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治懒

作者:《当代陕西》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9-18

    庸懒散软,是国家公务员队伍中存在的一种不良现象。治理这些现象,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执行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懒的定义与表现

 

  懒,是勤的反义词。何谓懒,即不勤快、不勤勉、不勤奋。

 

  在公务队伍中,懒的表现很多,重点有以下几种。

 

  懒于学习。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应当受到良好的教育,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必须在专的条件下求博,在博的基础上求得更高层次的专。学习是人伴随工作、生活而不断进行的活动。人在学校掌握的知识、理论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需要在工作中学习。知识是不断更新与扩充的,人需要不断补充与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却懒于学习,懒于去补充与更新知识,他们靠的是“童子功”,吃的是老本。他们的时间用在了无所事事上,用在了吃喝玩乐上,用在了应酬上,用在了揣摩上峰心思上,用在了做看似重要,实则庸俗乏味的事情上。有些人看似不是慵懒之人,但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却是懒惰的。

 

  懒于思考。有些人,读了很多书,天天在读报读文件,甚至还做了很多的摘抄,但他们的致命弱点却是“只吃桑叶不吐丝”,不去分析,不能将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相对照,不能从别人的成果中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懒于思考的人,工作没有前瞻性,缺乏创造性和大局观。工作中只能是拨一下转一下,上司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如此下去,只能使工作陷于低效率,使自己陷于碌碌无为,难以成才、成大才,难以有卓越的建树。

 

  懒于了解实际。有些人,总是坐在办公室里,只在应付日常工作,以公文应对公文,以会议贯彻会议。对于国际国内局势,只有个大概的模糊概念;对于社会新鲜事物和当地的情况,不甚了了;对于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也似是而非。他们工作常常靠的是经验,靠的是直觉,靠的是运气,靠的是红头文件,或是道听途说。

 

  懒于工作。即懒于做自己分内事情,懒于干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连基本的“饭碗”意识都没有,不考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所领的薪水。对于工作,他们的感觉是厌烦,能不干则不干,能少干就少干,能推掉就推掉,能应付就应付,能让别人干的就让别人干。他们总认为,在为别人工作,为上司工作,为单位工作,总之不是为自己工作。还有一些人,对自己有利的事肯干,得不到什么好处,不能立竿见影获得实惠的事坚决不干。

 

  懒于求人。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遇到需要上下协调的事,都需要与外界联系沟通,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支持,需要去盖许多的大小公章,需要去求人。但为了工作,为了把事办成,就不得不放低姿态,一遍一遍地去找,一遍一遍地去说。懒于求人的人,其懒的背后往往藏着怯、羞,怯于求人,羞于求人,为了公家的事而求人办事,总感到有损自己的面子。因此,一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马上打退堂鼓,缩在别人的后面不敢出头,把烫手的山芋塞到别人手里,赶紧把自己从求人的怯和羞中解脱出来。

 

  懒于丢掉包袱。有些人,总沉浸在过去的辉煌或挫折里。历史辉煌的人,总认为自己能耐大、有贡献,认为组织对自己不公,提拔得不够快,封的官不够大,位置不够重要,没有掌握实权。认为以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贡献,当再大的官都是理所当然。受过挫折的人脱不开失败的阴影,总在战战兢兢,悲悲切切,或者在悔悟,或者在忏悔,从而消极颓废,一蹶不振,裹足不前。懒于丢掉历史包袱的人,一身沉重,没有了朝气锐气与拼搏精神,难以有新的突破,有大的作为。

 

  懒于开拓创新。有些人,永远墨守成规,没有疑问,没有改变,没有创新,如同推磨,在原地打圈。有些人虽然也有所创新,但是一次两次创新之后,便开始守成,以为自己穷尽了改革,穷尽了创新。有句话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用于制造鞭炮;发明了指南针,用于探测风水。由此可见,有些所谓的创新,如果不继续向前推进,就没有多大的意义。创新是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们做好工作、成就事业的前提。懒于创新只能被时代越落越远。

 

  二、懒的原因

 

  造成人懒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制度缺失,不能奖勤罚懒。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冗员充斥、人浮于事的现象。人多了,有勤快人,自然也有懒人;有愿意干一番事业的人,也有想混日子的人。工作甲不干,乙不干,还有丙、丁干。不干就不干了,干了也就干了。没有严格的量化指标,也没有科学的奖勤罚懒措施。更有甚者,干活主动、工作积极的人还可能遭到混日子人的冷落,让他们难以在单位立足。因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干多的不如干少的,干好的不如干坏的。社会奖惩机制缺失以至倒错,便为懒人提供了存在的条件。

 

  思想畏惧,怕出头的椽子先烂。有些人也想干事、多干事、干好事,但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是很好,容不得勤快之人。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有些勤快之人,怕自己太主动干得太多,失去了群众基础;怕自己干事太多,犯错误的机会就越多,功劳没人看见,失误会攥在别人手里,挂在别人嘴上,因此影响自己的前程。这种畏惧,有些是社会存在的必然反映,有些是不必要的顾虑,属于患得患失问题。

 

  行为的惯性。有些人从走上社会开始,很少因为懒惰而受到道德的谴责与行政的警示,因此形成了慵懒的惯性。不论什么时候,不论在什么单位什么岗位,不论面对急与缓的工作,态度是一致的,干得少一点、干得慢一点都无所谓。有些人从来就没有勤快勤勉的意识和行为,慢惯了懒惯了,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难以改变。有些人之所以能形成懒惰的惯性,有个人道德自律不严的问题,也有制度疏漏、不加约束的问题。有些人工作以来就懒,却什么也没耽误,在某些方面比勤快人还吃得开。当懒变成惯性后,就很难刹车,能改变惯性的,是制度的约束,纪律的警示与惩戒。

 

  集体行为的诱导与钳制。因为体制机制不健全,因为道德滑坡,使得懒惰成了社会风气。大部分人懒,自己不得不懒,不懒的人会被视为异类。既然社会如此,作为社会微不足道的一分子,也便乐得如此。懒惰的危害很多很大,但似乎只是理论上的,没有切身感受。懒惰所带来的舒适与安逸,却是实实在在的。

 

  三、懒惰的危害性

 

  懒惰会影响事业的发展。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被懒惰的思想和行为所羁绊,这个民族和国家就不会向前发展,甚至倒退,就会在世界上站不住脚、失去希望,民族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从小的方面讲,一个单位或个人,如果染上了懒惰的习性和思想,就会消磨人的意志,产生消极心理和精神懈怠,对事业如何发展、工作如何推进一不思考、二不研究,对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谋应对之策,从而贻误发展的大好时机,减缓发展速度,进而影响单位和个人事业的发展。

 

  懒惰会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我们的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具有极高的威望,这种威望是靠每个人和全社会共同维护的。回顾历史,一个中央文件,甚至《人民日报》一个社论,各级党政干部、人民群众都把它当作行动的指南,行为的准则,全国一盘棋,全民一条心,令行禁止。但近年来,懒惰风气盛行,有些领导干部懒得过问群众的困难、懒得处理群众的问题、懒得关心下属。有些公务员懒得关心国家大事,甚至不关心自己单位的事。对工作是能拖就拖、能过就过,在群众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有些政府部门也是懒得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是热衷于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此来宣扬成绩,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形成了学习不够积极、工作效率不高、执行力不强、作风浮躁懒散等惰性行为。党中央为此多次下文要求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和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要彻底根除懒惰之病,还需要我们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带头与懒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真正从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出发,干好本职工作。

 

  懒惰会影响单位风气、社会风气。一个有惰性毛病的人,时间久了,必会影响到整个单位的风气。一个单位的风气也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懒惰的人,他在思想和行为上被惰性的绳索所束缚,与崇尚“以懒为耻,以勤为荣”的精神背道而驰。有些干部平时懒得学习、懒得工作、懒得调研、懒得思考、懒得为单位和他人着想,而是忙着炒股、忙着应酬、忙着拉关系、忙着打麻将、忙着为家人和自己办事,到头来却是能力没提高、工作没干好,既影响了单位的形象,又带坏了单位风气。长此以往,这种风气就会蔓延到整个单位、整个系统,影响人们的生活,甚至蔓延到整个社会。

 

  影响干部的成长进步。当前,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懒惰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个干部一旦染上惰性的毛病,养成懒惰的习惯,就会工作心中无数,缺乏标准,不思进取,组织交给的任务不认真干,甚至还讲条件、讲待遇,只求低标准、过得去,慢慢腾腾、拖拖拉拉,本来应该马上办的事,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把好事拖黄,把小事拖大,把简单问题拖复杂了。也有相当一些干部怕困难,怕矛盾,怕得罪人,一遇到棘手问题就上推下卸,该处理的问题不处理,该接待群众的不接待,该到现场的时候不在现场。这样的干部,一般难以成长进步,更不应该被提拔重用。

 

  四、如何治懒

 

  从制度上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向来是崇尚勤劳而摒弃懒惰的。奖勤罚懒就是对那些工作勤恳或偷懒的人给以奖励或处罚,改变以往分配中“吃大锅饭”现象。对国家公务员来说,不能稀里糊涂、良莠不分,干好干坏一个样,不能有人满头大汗地拉车,有人轻快地坐车,也不能只是打印象分,靠拍脑袋来随意评价。一定要严格落实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政绩测评机制、考勤机制、选人用人机制等,从制度上真正做到奖勤罚懒。奖勤不只是奖钱,最重要的是将勤与个人进步联系起来。与此同时,罚懒,仅靠扣奖金是很难治本的。事实上,罚懒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将懒者罚出公务员队伍,即敞开公务员队伍的出口,提高其整体素质,最终使整个公务员队伍适应现代政府运转的需要。

 

  从道德上激励勤勉,鄙视懒惰。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中国的儒家最痛恨懒惰,儒者常说“天道酬勤”。而儒家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内涵。孔子教导学生要“敏于事”,世上之事都要勤勉地去做。这种“勤”“敏”,体现了真儒者的道德精神。当今社会,我们要在一定程度上依靠道德的正面力量来达到治懒的目的。要充分宣扬当今社会的道德标准,引导人们从道德的角度来摒弃懒惰。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极端鄙视懒惰,他认为,当一个人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时,就会想入非非,进而做出不道德之事。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学术剽窃,实质上就是脑力上懒惰的可耻结果。为此,只有树立好正确的道德观,从道德上激励勤勉,鄙视懒惰,整个社会才会有生命力、才能高尚起来。

 

  创造人们追求勤奋的整体环境。一要积极开展以勤奋为主题的全民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以勤为荣、以懒为耻”的观念,不断增强人们对勤奋的认同感、荣誉感和责任感,形成人人崇尚勤奋的整体社会环境。二要采取各种形式,积极宣扬和倡导社会勤奋的先进典型、先进事迹,通过宣扬先进来引导人们自觉接受勤奋的思想和行为,让勤奋成为一种社会公德,以道德的力量来引导人们对勤奋的理解和认识,逐步营造一种勤奋环境。三要强化社会分配量化机制,以制度促人去勤奋学习、勤奋工作、勤奋为社会作贡献。一个人只有干的多、干的好,才能得到更多。真正让那些勤奋的人有更多的施展才能的空间,让那些慵懒之人无空子可钻。

 

  从青年人抓起,让青年人在勤奋中成长,养成勤奋学习与工作的良好习惯。“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青年人承上启下,是社会的未来。勤奋应该是青年人安身立命的良好基础。青年人应具备广阔的胸怀,脚踏实地,勤奋干好本职工作。纠正其不切实际的功利心和短视心理,代之以事业心、平常心。要鼓励青年人树立勤奋好学、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勤奋品格。引导青年人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为今后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让青年人在工作及生活中切实感受到勤奋的意义,通过勤奋工作不断进步,快速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