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的特例

作者:中国纪检监察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6-18

    舆论,即公众的意见或言论。社会学家这样定义舆论: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一定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等。
  
  古代社会没有报纸、电台、电视台,人们表达意见和要求最常见的方式是口口相传,所以,舆论有时也被形象地称为“口碑”。
  
  口碑常被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客观依据。口碑好,则是个好人,若为官,则是良吏。反之,就是恶人、坏官。由此看来,口碑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
  情况大抵如此,但也有例外。
  
  春秋时,齐景公派晏婴到阿县去做官。三年后,阿县人怨声载道,对晏婴的批评、指责、谩骂不绝于耳。失望的齐景公召回晏婴,狠狠地斥责了他,并要罢他的官。晏婴没有辩解,更未反驳,只是请求再给他一次机会,治理阿县三年。见晏婴如此信心十足,齐景公答应了他的请求。
  
  这三年,果然舆论大变。传到齐景公耳朵里的,不再是对晏婴的批评、指责、谩骂,而是表扬、赞颂、祝愿。
  
  齐景公非常高兴。他再次召见晏婴,要对他进行奖赏。不料,晏婴坚决推辞,说自己有罪,不该受赏。齐景公纳闷不解,树立了这么好的口碑,晏婴你何罪之有?
  
  晏婴问:“同样是治理阿县,您知道为什么前三年讲我坏话的人那么多吗?”
  
  “为什么?”齐景公问。
  
  “我初次治阿,修筑道路,让百姓严守门户,使那些抢劫之人屡不得逞,对我恨之入骨;惩罚那些偷盗惰民,招了他们的怨恨;判案不避豪强,严惩不贷,他们对我怀恨在心;对下属严格管理,不合法规的要求一概不予理睬;对上级不恭维逢迎,也招致不满。所以,诋毁之言不绝您耳。”
  
  齐景公听得入神。晏婴继续说:“而后三年,我改变了做法。不修道路,弛缓门户之守,劫匪高兴;不惩罚偷盗惰民,他们也快活;审案偏袒豪强,他们满意;对待贵人谦恭屈膝,他们心满意足……这些人都讲我的好话,所以赞誉之言不断达于圣听。因此,您认为我该罚的前三年恰恰该赏,您认为该赏的后三年却该罚。所以,我不敢受赏。”
  
  齐景公也并非偏听偏信的昏庸之君,之所以会作出错误的判断,主要是因为那时的舆论渠道不通畅,达于朝廷的声音只是权贵、豪强、盗贼、惰民的意见和情绪,而这些所谓的“舆论”并非百姓意愿的真实反映。
  
  晏婴终于让齐景公明白,地方官的口碑不能作为判断其政绩的绝对标准,还要看他究竟做了些什么,看那些赞誉或诋毁之言出自何人之口。为懂得这个道理,齐景公付出了高昂的“学费”:整整三年,阿县盗贼横行无忌,惰民自由自在,豪强逍遥法外,权贵享受特权,污吏为所欲为。但说到底,为这三年乱治“买单”的也不是齐景公,而是那真正受苦的阿县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