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明于取舍即如意
《风俗通义》里有个题为“如意”的小故事,读来让人捧腹。故事说,齐人有个女儿待嫁,有两家人同时前来求婚。东家的儿子长得很丑,可家里很富有;西家的儿子很英俊,可偏偏家里很贫穷。做父母的犹豫不决,想看看女儿的态度,便和女儿约定,如果看上东家的儿子,就露出左边的手臂,看上西家的儿子,就露出右边的手臂。没想到女儿把两个手臂都露出来了。母亲很惊讶,问是什么意思,得到的回答是:“我想在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
齐女希望两全其美,财富美貌同时拥有,其贪心固然可笑,但她还不算是最贪心的,还有人想三全其美呢。南朝梁殷芸的《殷芸小说》记载,有四个人在一起谈论愿望。一个说:“我希望有一天能腰缠万贯。”一个说:“我的理想是做扬州刺史。”一个说:“我的愿望是做神仙,骑着白鹤云游四方。”最后一个说:“我的志向和诸位没什么不同,只不过想腰缠万贯,骑着白鹤去扬州做刺史罢了。”
这两个故事在让人解颐之余,颇为鲜明地揭示了人性的一个弱点:贪心。贪心者,希望多得。人性多欲,总是希望如意完满,所以对自认为美好的东西孜孜以求,力求多多益善。所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正是人性贪心多欲的写照。但是,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人的欲望追求虽多,可常常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和满足。因此,很多时候会碰到“不可得兼”的尴尬和无奈,人生因此留下无数遗憾。
人们希望得到的东西并不都是分内应得、合理合法的。所以,在诸多的诱惑面前,常常要做出选择,进行取舍。不知选择,不会取舍,不懂放弃,就会坠入贪婪。而贪婪的后果,轻则自取其辱,重则招来杀身之祸。在东南亚一带,人们有一种捕捉猴子的方法,屡试不爽。方法很简单,放一些坚果在一个盒子里,盒子开一个口子,仅容猴子的手出入。猴子抓到坚果后,手捏成了拳头,再也拔不出来,只有乖乖就擒。其实猴子只需把手张开,放弃坚果即可脱身。柳宗元的《蝜蝂传》里写到一种叫蝜蝂的愚蠢小虫,每遇到食物均背在身上不肯放弃,直到累死摔死方才罢休。其实蝜蝂也只需略微放弃一点便可以保住性命。
像猴子和蝜蝂这样为物所累,为贪所役,无疑是糊涂之极。清朝著名的大贪官和珅就是一个典型的糊涂虫。他聚敛财产之多,据估算值白银八亿两,大约相当于当时清朝20年的国库收入。这样一个窃国大盗当然难有善终。身陷囹圄的和珅写了首《上元夜狱中对月》的诗,有“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的句子,流露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恨。但“眼前无路想回头”,未免太晚了。
明于取舍,懂得放弃,当属智者。《淮南子·道应训》曾记载一个叫公仪休的人“嗜鱼拒鱼”的故事。公仪休无疑是个聪明人,懂得权衡利弊得失,知道不能因小失大,不能贪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权衡之际,取舍之间,显示出他的理智。
当然,选择什么,放弃什么,由于价值标准不同,常常因人而异。而在选择取舍之间,往往能见出人的品德心性和胸怀境界。法国波旁王朝时期的国王路易十四,一生荒淫无耻,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此君有一句“名言”,叫“在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这里面所包含的价值选择当然是极端错误和极其可耻的。路易十四也因此和他的“名言”一样遗臭万年。匈牙利的伟大诗人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自由不惜舍弃生命和爱情,这个价值选择无疑体现了一种崇高境界和伟大的胸怀,不能不令人敬佩。(李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