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修文”以“养德”
《周易·贲》有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儒家的精神世界里,“德”表现为信、忠、孝、仁、义、礼等各种品质,孔子认为人的品德是靠后天学习文化培养的。正所谓“知识即美德”。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时常面临公与私、义与利、善与恶、美与丑的观念碰撞和严峻选择,能否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与自身文化修养的高低不无关系。可以想见,一个注重文化修养和一个轻视文化修养的人,其人生才智之高低,品德之高下是不言自明的。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名节重于泰山”的传统和“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悔其节”的美德。孟子主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贾谊提倡“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培育了内容精辟、特色鲜明的中国道德体系。可以说,文化是道德的“母体”,没有优秀文化的深厚孕育,难有坚贞高尚的道德内涵。或者讲,德是一面镜子,唯有以优秀文化“时时勤拂拭”,才能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修文养德,首先要醒脑。先进的文化让人阳光、敞亮、透明,落后的文化让人狭隘、虚伪、暗淡。对那些披着合法外衣、带着流行色彩、自诩正道大义,却充满低级趣味的腐朽思想文化,只有用科学的理论鉴别它,用正确的观点揭露它,用有效的方法抵制它,才能避免被其引入歧途。事实上,“人的思想像块地,庄稼不长杂草立。”不用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那些反动思想观念和腐朽价值理念就会侵蚀头脑。面对当前观念激荡,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横流,应常敲警世之钟。党员干部保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廉洁从政,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更需要文化的支撑。
以文养德,基础在静心。明代钱琦在《钱子语测》中说:“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冲然糜宁。”事实上,文化修养的过程,是一种内心世界的沐浴,是一种精神灵魂的洗礼。对党员干部而言,面对五光十色的物质世界和各种诱惑,只有心静了,才会用“学而不厌”的毅力,力戒浮躁,静心学习;用“读而乐思”的精神,认真品味,汲取营养;用“研以致用”的态度,学以修德,经世致用。始终做到心不动于虚名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晕,手不染于厚利之惑。让自身“求真”的力量强大,“求善”的种子发芽,“求美”的信仰升华。
以文养德,关键可怡情。在文化生活中,人们往往潜移默化地调适着心理上的负担,进行着心灵上的洗礼,荡涤着精神上的污浊,从而激发起健康的情感。事实上,党员干部在工作之余,多读点励志明理、内容健康的有益读物,多欣赏格调高雅、催人奋进的红色影片,多培养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的兴趣爱好,自觉做到“趣”而有度、“好”而有道、“玩”而有品、“乐”不上瘾,以充实的生活、高雅的情趣、高尚的追求,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渗透,切实经受住各种诱惑考验,才能真正做一个“政治上有魂有魄,工作上有声有色,生活上有滋有味,交往上有情有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