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谈戒躁
《辞海》定义“躁”即“性急,不冷静”。躁动,是指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对利益过早、过高、过多、过急的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社会心态和行为。人的这种躁性,反映的是性格修养、学识人品问题,对于各级党员干部,还反映着一个世界观方法论和思想作风问题。人如果躁性太盛,就会压抑理性、削弱党性、扭曲人性。戒躁,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进步、人性文明进化而存在的一个长期问题。
面对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现代社会,很多人都时常兴叹“烦躁得很”,躁已成为当下全社会的通病,人们宁静的精神家园正在慢慢解构和失落。不同的人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躁,归纳起来,主要有“六躁”。即:浮躁、急躁、焦躁、烦躁、暴躁、狂躁。这“六躁”含义大致相同,但也略有区别。躁有不少危害:躁容易动摇立场。躁者在大是大非面前缺乏冷静思考和理性思维,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下降,对一些政治谣言、反动观点、灰色信息不警觉、不抵制,甚至以讹传讹、混淆视听,政治信仰缺失、党性观念淡化、号令意识减弱。躁容易使头脑不清。躁者必然冲动,而冲动的后果是使人脑袋发热,认不清单位发展形势,看不到自身存在问题,总认为是“最好时期”、“最高标准”,提一些不切实际、贪大图洋的口号,盲目乐观,自我欣赏。躁容易急功近利。谋划发展急躁冒进,部署任务过急过满,完成工作急于求成。躁容易败坏风气。躁者往往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假公济私。躁容易作风漂浮。政绩观不端正,搞形式主义、短期行为,甚至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作风不深入、不细致,不搞调查研究,动不动就开会,讲大话、老话、空话、假话。下不去、蹲不住、帮不实,搞“自我服务”甚至“倒服务”。躁容易破坏团结。心胸气度狭窄,不能正确对待组织、他人和自己,听不得反面意见,容不得批评帮助。小圈子意识过强,不搞五湖四海,搞远近亲疏。躁容易损害形象。动不动迁怒于人、责骂部属,把内部关系搞得很紧张。工作随意性大,一竿子插到底,把基层搞得很忙乱、很疲惫。
躁不仅害事害人,也害自己。古往今来,因躁伤身甚至要命的大有人在。三国名将张飞因脾气暴躁、酒后鞭打部属,招来杀身之祸。东吴才俊周瑜年轻浮躁,却又屡败于诸葛孔明,用“既生瑜,何生亮”的生命绝叹,结束了短短36载人生。既然躁有百害无一益,那么怎样才能戒躁呢?这既是一个现实拷问,也是从对人的终极关怀角度而发出的哲学思辨。
戒躁,就是洗刷心理尘埃,熨帖性情躁动,保护心灵生态,坚守思想家园。
戒躁,要凝神静气。要把“每临大事有静气”作为一个境界去追求、一种情操去修炼、一种品质去磨砺,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社会怎么发展、形势如何变化,都要做到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以静制躁、以静制动,始终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抓建设谋发展上。邓小平同志三起三落,用大半生的等待终于绘就了春天的蓝图,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戒躁,需博览群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品,经、史、子、集的精华,都应常现于床头案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知识内化为智慧、外化为能力的桥梁。通过学习和思考,达到更大程度上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阶段。
戒躁,需淡泊名利。要立足党性看名利,“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要少一些私心杂念,可以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却不能有“舍我其谁”的自负。要多一些忧国忧民、进退皆忧、先忧后乐的情怀,以无私无欲、不骄不躁而养吾浩然之气。
戒躁,需敬畏法度。戒躁的力量来自两个方面:道德自律和法制外律。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最值得敬畏,一是头上的星空,二是心中的道德法则。戒躁的力量就来自两个方面:道德自律和法制外律。道德自律是个人修养和党性原则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带头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法制外律要求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始终在法规制度范围内活动,不越红线、不破底线。
戒躁,需宽容豁达。要学会宽容别人。要求大同存小异,以宽容之心容人容事,以豁达之态平愤解愁。要善于团结人。珍惜共事的机遇和缘分,不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有了分歧及时沟通,有了裂缝及时弥合,有了矛盾及时化解。要懂得成就别人。要有“你在前台接鲜花,我在后台听掌声”的雅量,愿为别人进步“搭云梯”,甘为别人成功“做嫁衣”。
戒躁,需求实务实。古今兴盛,皆成于实。求实务实才能兴邦、兴党、兴业。作为党员干部,要立务实之心,讲务实之言,做务实之事,出务实之招,求务实之绩。
郑板桥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种执着坚守,正是戒躁才能达到的高尚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