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新解

作者:吉林日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7-30

    名利,名声与利益之谓也。古人有云:“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人生在世,名利体现着人生的价值。也许有人会说,很多人把名利看得很淡,比如陶渊明、李白等先贤,视名利如粪土,可以挂印悬牌,可以放歌山林。但他们并没有与名利完全决裂,他们或在诗文中或在山水间寻找生命的价值,成就流芳后世之名声。试想如果一个人真的与名利分道扬镳,人不知其名,身无半文,又不受嗟来之食,他何以遮体果腹?生存的基本条件没了,人也就没了。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人类对名利的追求,成就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名利既与我们如影相随,却常常让人产生厌恶之情。《尹文子·大道上》中说:“礼义成君子,君子未必须礼义,名利治小人,小人不可无名利。”杜牧更直白:“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其实这种厌恶之情,源于看客的心理。总有些人,把名利和私欲混淆,以至于名利成为困住自己的枷锁,走入极端。有的人为了名利,不择手段,诸如庞涓残害孙膑、隋炀帝弑父杀兄等等,为了所谓的名利,设陷阱、背叛、残杀之事,不胜枚举;有的人成就所谓的名利之后飞扬跋扈、骄奢淫逸,古有石崇、和 之流数不胜数,今有许迈永、黄胜等巨贪令人憎恶。这些人本着追名逐利为己所用的目的,没想到没有庇荫子孙,反使祖宗、后代蒙羞,百姓不齿。有这些倒在名利脚下的奸人、贪官,名利二字怎能不让人生厌?由此可见,为名利走极端者,必死于名利之下,留千百年骂名,更是玷污名利二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名和利,但每个人的名利因其价值观不同而不同,在此,浅析一下广大党员干部的名利。

 

  广大党员干部应该怎么理解名利?“名”,当是“政声人去后”人民口中的赞扬;“利”,当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人是人民最根本利益的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只有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实现共产党人的价值,成就真正的名利。焦裕禄、牛玉儒、杨善洲……,正是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为老黄牛,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可以说,这些共产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名利观的集大成者。

 

  应该如何对待名利呢?党员干部应该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名利,如果我们不能为人民谋利益,留下的只是骂名,党的威信和凝聚力就会逐渐消磨,后果不堪设想。呵护名利,就应该与私欲彻底决裂,不与民争利。正如朱熹所云:“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戒私欲,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正身、静心。价值观的扭曲往往是因为对物质过度的追求,殊不知“任君盖下千间舍,一身难睡两张床”,山珍海味与“一箪食一瓢饮”果腹作用一样,美妾与糟糠之妻并非两性。戒私欲,要有正确的执政理念。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权力给了你,不善用同样能够被收回。因此,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不能把权力当做谋求个人利益的工具,更不能抱有“官老爷”思想。

 

  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为民谋利,为己谋名,为党增光,是每一位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愚生斗胆,改李白两句诗共勉之,“当能摧眉折腰事人民,使我平生开心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