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矩的佞与诤

作者:解放军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7-22

   初唐名臣裴矩以敢于直谏而为人称道。唐太宗称帝后,憎恶官吏贪污受贿,于是就秘密派左右向官吏行贿,测试这些官员是否廉洁。有一个刑部司门令史接受了一匹绢的贿赂,唐太宗下令将其处死。对此,民部尚书裴矩进谏道:“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以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唐太宗听了不仅没有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反而高兴地对诸大臣们说:“裴矩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由此,人皆称裴矩为诤臣。

 

  然而,裴矩在隋朝做丞相时,却被人们视为佞臣。裴矩以对西域外交上的成功而深得隋炀帝宠信,隋炀帝高兴的时候,“每日引矩至御坐”。隋炀帝专横跋扈,荒淫无度,裴矩不仅不进谏,而且在炀帝到达东都时,“征四方奇技异艺,陈于端门街,衣锦绮、珥金翠者以十数万。又勒百官及民士女列坐棚阁而纵观焉。皆被服鲜丽,终月乃罢。”对此,炀帝十分欢欣,对身边人说:“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不仅如此,裴矩还迎合隋炀帝好大喜功的心理,冒着巨大风险讨伐高丽,结果大败。

 

  隋炀帝时的裴矩与唐太宗时的裴矩,可谓完全判若两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说:“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诤化为佞;君乐闻真言,则佞化为诤。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这话是说,臣子是直是佞,不是人的本性,关键在君王的态度。君为明君,臣子就直;君为昏君,臣子就佞。大臣是君王的影子,身子怎么动,影子就会怎么动。这番话既是对裴矩一生行为的揭示,也道出了现实社会的真谛。

 

  今天,我们不少领导同志在听真话问题上往往感到困惑,就是觉得下面的一些同志不愿意讲真话,自己听不到真话。其实,下面讲不讲真话,关键在于上面愿不愿听真话。人们在那些“闻过则怒”“闻过即跳”的领导面前通常都难以讲真话,觉得没有必要因此而得罪领导,以至影响自己的发展前途。相反,领导干部“愿闻其过”“闻过则喜”,下面的人就敢于讲真话。

  诤言,也就是直言、真言,表达过程中,言者只要觉得言之有理,便直言不讳,据理力争,不会顾及对方的地位、情面。这对于“面子文化”较重的中国人来说,有时不那么容易接受。因为在“面子文化”中,不给面子就是一种不尊重。而权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要受人尊重。在这一悖论面前,选择真理,还是选择面子,的确是对每个领导干部政治素养和思想作风的考验。换言之,一个领导干部,如果真心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着想,那么,就会听得进真话,容得下质疑,受得了反诘,闻过则喜。反之,如果把个人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一心只想着个人所谓的威信,那么,就容不下别人的直言和建议,甚至觉得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讲得再清楚不过了,早在延安时期,他就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如果我们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我们的领导干部本是人民的公仆,服务于人民,一切工作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如此,还有什么怕别人批评的呢?

 

  其实,一个人的面子和尊严,并不是来自于刻意的呵护,而是来自于谦逊和包容。一个领导干部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能集思广益,汲取民智,即使面对群众错误的指责也能包容,人们就会称赞他有胸怀、有雅量、有气度。反之,听一点赞扬就笑,听一点意见就恼,这样的领导干部,即使部属和群众当面都迎合你,背后还是免不了有闲言碎语,并不能真正树立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