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怨报德”蚀化了道德质地

作者:华西都市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7-10

   “以怨报德”,是种恶德。“农夫与蛇”式的坏结局,向来让人惋惜。善行换来的若不是温情铺展,而是冷漠横行,那道德或在人心冷却中低徊。

 

  7月3日17时,在长沙娄底,一家三口在孙水公园河中溺水,路过的小伙邓锦杰闻讯下水救人。事后一家三口获救,邓锦杰却不幸身亡。这一家人上岸后迅速离去,被群众拦住后,竟称“关我屁事”。

 

  悲情一幕,击中公众痛点。小伙邓锦杰的凛然一跃,划出慷慨的道德弧线,却以葬送生命为代价;获救者的拂袖而去,知恩拒报,让悲剧续上惨淡结尾。

 

  二者俨如道德磁场的正负两极,一个令人感动,一个叫人愤慨。品行反差,在“施救—获救”的关系链里,对比尤为鲜明:邓锦杰的道德谱写,在人格的自我完善之余,传递了善的价值;获救方的冷漠姿态,是道德的“溺水”,背弃了“滴水恩涌泉报”的人情伦理。

 

  这一热一冷,仿佛世态的双面剪影,也是道德资源的现实分布格局。在公共生活里,我们不乏吴斌、邓锦杰,“最美××”的迭出,度量出大爱的体温;但“看客”的存在,也拉低社会的道德高度。由此可见,我们的道德地貌,是参差不平的。在热情冷漠的并存中,只有多些道义储存,才会消解恶的张力。

 

  前不久,天津两名女孩溺水,被路过的男子救起后,立即跑开,连谢都没说一句。吝于言谢,难免会招致舆论鞭挞。

 

  毕竟,人们乐于看到好人与好报的因果关联;而“知恩图报”,也是道义往来的外延。它构成社会的公序良俗,也塑造着你我的道德认知。就像网友所说:别人帮了你,不求你反哺,只是说声谢,很难?

 

  获救却不思酬报,与公众“善举联动”的想象差之甚远。“投桃报李”,是人们默认的价值次序。

 

  不可否认,会否报恩取决于道德自觉,而非法定义务。苛求他人感恩,或是德行绑架。获救不言谢,虽是人格污点,却无涉法律。

 

  可不感恩,终是掉进了自利泥沼。哪怕你理由再铿锵——担心承担不起赔偿,抑或想避免人情纠结,都应遭谴责。义举是稀缺的,需要用心呵护;连谢都舍不得说,只会刺伤他人的行善热情。

 

  在娄底这起溺水事件里,获救方还爆粗口:“关我屁事”。冷血之词,让人寒心。纵然是无关者的生命逝去,都应获得同情;更何况,别人是为你而亡。就算你不必背上良心包袱,起码的悲悯心总该有吧?一句“关我屁事”,尽显倨傲,将获救者的修养暴露无遗。这种市侩腔调,想不激起民愤都难。

 

  双向的道德践履,往往比单向度的“伸援手”更可观。“助人”和“感恩”,本该串联成道德光环。获救后转身而去,忘却恩义,只会割断“善义互动”的链条,抽空道德的内质。(佘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