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作者:天津日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7-03

    时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心态问题,诸如“社会心态”、“文化心态”等等概念,时常见诸报端。其实,“心态”并非什么新鲜概念,中国古人对心态早有深刻的阐述,只是我们没有太在意罢了。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解释“态”字曰:“态(繁体作‘態’),意态也。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这是说,所谓“态”,专指心的一种能力,有怎样的心,就会外现为怎样的姿态,所以一切“态”的根本都来自于人心。换句话说,“心”是有“态”的,从外在的“态”可以透视我们那个神秘莫测的“心”。

 

  有一句古话,我最早是从《增广贤文》这部书中看到的,当时便眼前一亮,牢牢地记在心里——“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中国古人的大智慧真是令人赞叹!《增广贤文》只是古代孩子们的启蒙读物,但我以为这是最好的语文教材、德育教材,不到5000字的篇幅,却道尽世相百态、人生哲理。我常想,我们现在编了这么多“思想道德”教程,但又有哪一部真的超过了这本薄薄的《增广贤文》呢?“贫贱忧戚,乃是玉汝于成。非上上智,无了了心。护疾忌医,掩耳盗铃。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的心灵自然会受到触动。后来,再查资料,知道“但存方寸地”这句话出自宋人贺亢的诗:“有客来相问,如何是治生?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原来,这竟然是古人“治生”的秘诀啊!

 

  “方寸地”是个比喻,并非指真正的土地,它指的是人心。人之心部不过方寸大小,但一切世间之善恶、世相之治乱、世道之冷暖,皆由这方寸之地而生,所谓心如大地,能生万物,故汉语也将心称为“心田”。“心态”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何把握?古人譬之于田地,就非常巧妙而深刻。宋代大儒叶适作过一篇《留耕堂记》,他回忆说,在他孩稚之时,“但存方寸地”这句话就在其家乡流传甚广,因此他将自己的小居命名为“留耕堂”,并写下这篇记,文中写道:很多人都拼命想给后代留下多少财富,以为这样一来,自己的后人便生活无忧,其实“货虽留而心不足以留也。留之家,家不能受,留之子孙,子孙不能守,甚至刑祸戮辱,水火盗贼”。真正爱自己的子孙,就将一片干净的方寸地留给他们吧,“货虽不留,心足以留也”。古人这种看法的深刻在今天尤为显现。

 

  比如,当下社会,“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出于对GDP的疯狂追逐,一些地方大上诸如高档别墅、高尔夫球场等项目,违法占地一路狂奔,基本农田难以守护,许多农民已经丧失了他们的土地,表面的“繁荣”背后,是令人深忧的“地荒”,而透过这“地荒”,我们看到的又是一种触目惊心的“心荒”!据报载,某地一个高尔夫球场,每日偷采地下水灌溉那一望无际的草坪,而当地的村民,已经到了没有水喝的地步!其实,那绿油油的草坪不正是“心荒”的表现吗?正如段玉裁所解:“心所能,必见于外”,如果人心变成荒漠,难道这个外在的世界会是绿洲?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比如建筑楼群,要留出一些余地给绿树、给花草、给阳光、给空气;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一条名为缩水线的“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而破裂;中国书画上的“留白”更是一种高妙的艺术境界……我们需要高楼广厦,需要高速公路,但我们也需要一些看似“多余”的空地。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留下一点点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关注一下自己那片“方寸之地”,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刻,我们才真正触及到生命的本真。

 

  如果每个人的方寸之地不再荒芜,老人摔倒了无人敢扶、街头被抢了无人敢管这种现象就会从根本上绝迹。是的,让心态平和一点,让心态宽广一点,让心态真诚一点,我们的世界就一定能变得和平、和谐、和睦。(张培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