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人立”然后“文化立”
作者:中国纪检监察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7-01
关于鲁迅精神,大家谈得最多的一点,就是“立人”。在他看来,中国要在与世界列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西方帝国主义的肆意扩张,将老大中国逼到了一个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即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间两大改革运动——洋务与维新,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文章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先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思路。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鲁迅冷静地看到,这是“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冲决嚣叫,状犹狂酲。夫方贱古尊新,而所得既非新,又至偏而至伪,且复横决,浩乎难收,则一国之悲哀亦大矣”。他认为,要纠正这种偏颇,只能从两方面入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
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决不人云亦云。人所以立,这是个前提。但他看到,社会流弊所至,往往是“夷峻而不湮卑”,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一定没有生存空间,结果是“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创新文化的可能因此变得微乎其微。他特别指出:“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性,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这时的鲁迅,受到尼采的影响,思想中或有一些精英意识,寄希望于“一二天才之出世”,相信有所谓超人的存在,“与其抑英哲以就凡庸,曷若置众人而希英哲”。但说到底,他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个性、有尊严、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而不要把看似异类的“新人”扼杀在萌芽之中。
说到这里,精神与物质孰轻孰重的问题不能不拿出来讨论一番。鲁迅对人类文明的过度物质化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在他看来,即便物质文明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如果“崇奉逾度,倾向偏趋,外此诸端,悉弃置而不顾,则按其究竟,必将缘偏颇之恶因,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终以灭亡,历世精神,不百年而具尽矣”。他认为,这种弊端到了19世纪后半叶已经变得昭昭然,“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所以,他不主张跟在西方世界后面亦步亦趋,“夫安弱守雌,笃于旧习,固无以争存于天下。第所以匡救之者,缪而失正,则虽日易故常,哭泣叫号之不已,于忧患又何补”?那么,如何才能不失其正呢?他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说到底,鲁迅精神的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强盛的秘密,即所谓“根柢在人”。而这个“人”,一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和人格的人。这是鲁迅精神的核心,也是其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什么鲁迅在这些文章发表之后不久毅然放弃学医而从事文学创作?其原因就是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而且,鲁迅以其一生践行了他的思想,他的这支笔贡献于中国文化的,是一座很难攀越的高峰。
由此可见,鲁迅精神昭示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首先就是在“立人”这件事上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文化产业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人“立”不住,产业将不可避免地空壳化。这是因为产业需要内容做支撑,而内容是需要人来创造的。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而文化产品本身,又承担着“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责任和义务,而绝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这也便是梁启超所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当然不止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举凡一切文艺,没有例外。当下一些文艺作品热衷于表现人的动物本能和物质欲望,消解或削弱人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还美其名曰人性化、凡俗化,其实已经背离了鲁迅关于“立人”的精神,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
鲁迅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激越变革的时代,既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又有破茧新生的希望。西方帝国主义的肆意扩张,将老大中国逼到了一个背水临渊的绝境,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打算为国家的新生和富强设计一套背水一战、临渊一跃的方案,从而在世界文明的竞争中胜出。从龚自珍提出“自改革”,即自上而下的自我改革开始,到20世纪初,已经过去整整100年,其间两大改革运动——洋务与维新,虽已烟消云散,但足以刺激后来者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从鲁迅的《文化偏至论》、《破恶声论》等文章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思想先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与众不同的理念和思路。针对当时思想界、文化界言必称“希腊”,视西方文明为神灵,以为只要拿来定能生效的风尚,鲁迅冷静地看到,这是“使中国之人,由旧梦而入于新梦,冲决嚣叫,状犹狂酲。夫方贱古尊新,而所得既非新,又至偏而至伪,且复横决,浩乎难收,则一国之悲哀亦大矣”。他认为,要纠正这种偏颇,只能从两方面入手,“曰非物质,曰重个人”。
他所谓重个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个人利己主义,而是张扬人的个性,觉悟人的尊严,确立自我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决不人云亦云。人所以立,这是个前提。但他看到,社会流弊所至,往往是“夷峻而不湮卑”,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人一定没有生存空间,结果是“风潮剥蚀,全体以沦于凡庸”,创新文化的可能因此变得微乎其微。他特别指出:“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性,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性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已也。”这时的鲁迅,受到尼采的影响,思想中或有一些精英意识,寄希望于“一二天才之出世”,相信有所谓超人的存在,“与其抑英哲以就凡庸,曷若置众人而希英哲”。但说到底,他更希望人人都成为有个性、有尊严、有自我意识、能独立思考的“新人”,而不要把看似异类的“新人”扼杀在萌芽之中。
说到这里,精神与物质孰轻孰重的问题不能不拿出来讨论一番。鲁迅对人类文明的过度物质化有一种深深的忧虑,在他看来,即便物质文明是现实生活的基础,但如果“崇奉逾度,倾向偏趋,外此诸端,悉弃置而不顾,则按其究竟,必将缘偏颇之恶因,失文明之神旨,先以消耗,终以灭亡,历世精神,不百年而具尽矣”。他认为,这种弊端到了19世纪后半叶已经变得昭昭然,“诸凡事物,无不质化,灵明日以亏蚀,旨趣流于平庸,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面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重其外,放其内,取其质,遗其神,林林众生,物欲来蔽,社会憔悴,进步以停,于是一切诈伪罪恶,蔑弗乘之而萌,使性灵之光,愈益就于黯淡”。所以,他不主张跟在西方世界后面亦步亦趋,“夫安弱守雌,笃于旧习,固无以争存于天下。第所以匡救之者,缪而失正,则虽日易故常,哭泣叫号之不已,于忧患又何补”?那么,如何才能不失其正呢?他指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说到底,鲁迅精神的价值就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强盛的秘密,即所谓“根柢在人”。而这个“人”,一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和人格的人。这是鲁迅精神的核心,也是其精神的出发点和归宿。为什么鲁迅在这些文章发表之后不久毅然放弃学医而从事文学创作?其原因就是他在《呐喊》自序中所说:“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而且,鲁迅以其一生践行了他的思想,他的这支笔贡献于中国文化的,是一座很难攀越的高峰。
由此可见,鲁迅精神昭示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首先就是在“立人”这件事上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文化产业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人“立”不住,产业将不可避免地空壳化。这是因为产业需要内容做支撑,而内容是需要人来创造的。创作者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文化产品精神内涵和审美品质的高低。而文化产品本身,又承担着“改变他们的精神”的责任和义务,而绝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这也便是梁启超所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当然不止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电视、音乐、美术,举凡一切文艺,没有例外。当下一些文艺作品热衷于表现人的动物本能和物质欲望,消解或削弱人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还美其名曰人性化、凡俗化,其实已经背离了鲁迅关于“立人”的精神,把人变成了物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