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孝道”的几个“版本”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讲究孝道是一项重要内容。当然,今天讲孝道决非像“二十四孝图”中所描绘的那样,诸如老汉装成稚童博双亲一笑;为省口粮赡养父母而准备活埋儿子等等,那些事情即使在当时也属于过分,是令人厌恶的。而现在的所谓孝道,又有以下几种“版本”:
以陪伴父母为名,实际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啃老”。最普遍的是:双休日和节假日到父母家去“团聚”,自己在客厅里聊天看电视,让父母在厨房里忙得四脚朝天。其次是把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等事务全放在父母肩上。君不见,幼儿园或中小学门口,每天清晨和下午在门口接送小孩的,多半是些“奶奶爷爷级”的60岁左右老人。有的年轻父母还把“下午四点钟学校”办在老人家里,老人接了孙辈回来还得准备点心和进行学业辅导。有的小家庭干脆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里抚养,还振振有词地说:“怕老人退休后生活太寂寞呀!”似乎自己那样做真是为孝敬老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今经济较发达地区对老人也有许多优惠。例如我所在的宁波郊区,老年人不仅有养老金,还有“土地分红”“拆迁预赔偿”等多种收入,子女一般不需要在经济上负担父母生活。但是,为了争取以后能获得更多的房屋拆迁费,几个子女抢着要接父母去同住,甚至不惜为此而闹上法庭。这显然是更“出格”的“版本”。
与此相反,据说韩国人的子女在节假日回老家探望父母时,都由儿媳妇或女儿在厨房里忙碌,父母则安坐在沙发上喝茶聊天,与孙儿们玩玩笑笑,轻松自在。这虽然有“男女不平等”之嫌,但似乎才更像是“常回家看看”应有的内容。
不禁想起了孔老夫子的“遗训”。《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有一个叫孟懿子的人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回答很简单:“无违。”就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父母希望得到的是子女和孙辈的真心关怀,患病时能有较好照顾,平日里多见见面,聊聊天,享受天伦之乐。当父母年纪还不太老时,想方设法去啃老,当父母进入耄耋之年时,又两眼只盯在遗产上,这显然与“孝道”相悖。当然,多数年轻人还是懂得孝道的,只是在践行时有些偏差、“出轨”。“出轨”的关键是忘记了“无违”两个字,而让财神爷当了道。
但愿真正发自内心、出于真情的“正版”孝道,能在当前发展和繁荣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下,更快地深入到更多人的心灵深处和实际行动中。(林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