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读 谈独 论度

作者:人民日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6-29

    读,是立身根本,也是从政根本。在农耕时代,读几年的书,可以管用一辈子。到了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能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用一辈子。古人说“立身于以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成为学习型人才,是年轻干部的必由之路。解决了学习的需要、学习的动力问题,一要注意学习的方法。再深奥的理论也是由三千多个常用汉字组合而成的。书本和词句是理论的躯壳,观点和立场才是理论的生命。宋代著名的教育家朱熹,在长期的求知治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学习方法,后人称之为“朱子读书八要”:要“持志”、要循序渐进、要熟读精思、要虚心静虑、要切记体验、要做迟钝工夫、要节节求疑、要钻进书本,是我们在读书学习中应该坚持做到的。二要注意学以致用的问题。学以致用,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就个人而言,是否实现了知识水平的提升,是否实现了人格道德的完善,是否实现了心灵的平衡与和谐。就工作而言,是否作到了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通什么。通过读书学习,发现了多少问题,解决了多少问题,思路是否更开阔,决策是否更科学,办法是否更有效,效果是否更显著?只有把知识用于改造自我,改造世界,才真正是做到学以致用。

  独,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干事境界。独,既是慎独,更是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慎独是一种人生境界,而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则是一种干事境界。王国维对文学创作提出的三种境界,实际上也适用于年轻干部。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是指要独立观察,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把自己的一生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来看。前苏联、东欧巨变之后,一度风云变色,真可谓“昨夜西风凋碧树”,邓小平同志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永不当头的二十四字方针中,冷静观察是第一位的,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分析和把握国际形势变化的本质与发展趋势,不仅稳住了阵脚,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指要独立思考。随着改革的深化,我们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而越来越多的“两难”问题,比如,如何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同时,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在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同时,不过多增加企业成本?以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保持增长和抑制通胀,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种种两难,都如黑格尔所说,是“两种合理性”的冲撞,考验着我们的发展智慧。不深入思考,浅尝辄止,注定破解不好,是“两难”。只有“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入思考,才能破解得好,才能变“两难”为“双赢”。第三种境界:“众里寻找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指要独立创新。世界万物充满着矛盾,而矛盾双方蕴藏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关键是找到由此及彼的桥梁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找到了解决矛盾的船和桥,你的工作会豁然开朗,别有天地。

  度,是一种战术,也是一种战略。作为一种战术的度,是指保持事物质的稳定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它的核心是一个“中”字,强调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追求一种“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效果。作为一种战略的度,则是指观察、研究事物的角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几经探索,几经磨难,几多争论,莫衷一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旗帜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光辉论断,开启了解放思想的总闸门,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而我们在建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离开生产力角度抽象定义社会主义本质,认为只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就是不折不扣地社会主义了。及至到文化大革命,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演变成了“割资本主义尾巴”,所有制越公越好,按劳分配也推到了极端,变成了“大锅饭”,平均主义也大行其道。同时,把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人民民主专政也进行了一番清扫,无产阶级专政的实施不可避免地扩大到各个领域。角度不同,则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迥异,产生的后果也大相径相去甚远。政治领域是这样,经济生活领域也是这样。比如一块普通的钢板,只值几美元,如果把它制成马足掌,值10.5美元,如果把它制成针是3500美元,如果把它做成手表的摆件就值25万美元。这就说明,成功的人很大程度上是战略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