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上下雷同”需警惕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观点和做法能得到别人的认同。适当的认同,自然能证明大家的认可,表明观点正确,事情得人心。但如果是高度一致的认可,那就需要引起警惕了。因为“上下雷同”并非一种好的现象。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3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任命原睢阳令任延为武威太守。临行之前,刘秀亲自接见了任延,告诫他说:“善事上官,无失名誉。”要和自己的上司搞好关系。任延回答道:“臣闻忠臣不和,和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刘秀对他的表态十分赞同。任延不只是说说而已,另据《后汉书》记载,任延到武威后,干了四件大事。一是铲除了危害地方的“郡之大姓”田绀家族,“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二是针对“民畏寇抄,多废田业”的现实,加强了对游牧民族的防范,维护了地方安定。三是发展水利,“置水官吏,修理沟渠”,当地百姓“皆蒙其利”。四是发展教育。“造立校官,自掾史子孙,皆令诣学受业,复其徭役。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郡遂有儒雅之士。”这样大刀阔斧的举动,若是换成一个只知听命于上级的官吏,只怕是很难做到的。
面对刘秀的告诫,任延之所以能够坚持己见,是因为他设身处地地为皇帝着想,提醒刘秀警惕“上下雷同”,听不到大臣们的不同意见。他将“忠”与“和”对立起来,认为身为大臣,应该“履正奉公”。为官之时,如果是出于公心,抱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即便是面对皇帝的旨意,也会有不同意见;若是皇帝说什么,都一味称赞,那就意味着此人并非忠心,为了讨好皇帝,不惜放弃臣子应有的职责。基于这样的认识,任延才当着刘秀的面,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正因为他对“忠”的正确理解,才在武威历史上留下了值得称颂的业绩。
即便放在当下,我们对“上下雷同”仍需保持足够的警惕。无论任何时候,任何人干任何事情,都需要明白:从上到下千篇一律的赞同,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意见统一,而往往是反对意见没有得到表达,奉承阿谀之辞充斥的结果。面对这样的情况,保持头脑清醒的人,就会反思此前的意见表达渠道是否畅通,自己听到、看到的是不是真实的情况;若是不明就里的人,就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以为自己的所做所为的确得到了“上下一致”的赞同。更有甚者,明知“上下雷同”有很大的问题,却不去探究真相,而是将错就错,这样的做法,危害尤其严重。
要杜绝“上下雷同”,别无他途,只有给大家提供一个讲实情、办实事的环境,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舆论环境,实话实说者能获得奖励,阿谀奉承者受到处罚。如此,才有助于工作开展,有益于事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