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曲突徙薪”的可贵
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然而,这个道理实行起来并非易事。许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在事故之后才“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却忘记了此前曾有避免痛苦的大好机会。
据《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宣帝时,大臣霍光功勋卓著,他的家族成员也因此得到重用,掌控朝廷大权。茂陵人徐福上书,告诫皇帝“霍氏奢侈”,若不采取措施予以遏制,“霍氏必亡”。连续上书三次,都没有回音。后来,霍山等人因谋划宫廷政变,致使“霍氏诛灭”。事后,“告霍氏者皆封。”唯独没有奖励徐福。
有人打抱不平,上书给汉宣帝,讲了一个故事:“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向使主人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上书者认为,皇帝应该“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者之右”,重赏徐福。汉宣帝由此领悟,“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曲突徙薪”的可贵,从理论上讲人人都会赞同,为什么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呢?究其原因,还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所致。人们对于还没有发生的事,往往缺乏实质性的感受,警惕性也不高。直到灾害真的发生,问题实在严重了,才有切身的痛感。“曲突徙薪”只需改动烟囱的方向,挪动一下柴火,就能够实现“不费牛酒,终亡火患”的目的,但火灾还是发生了。某些城市的泄洪道,平日里人们很少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人在建设上偷工减料,或是以各种名目侵占,等到洪水来临,造成巨大损失,此前的各种问题才暴露无遗。
仔细想来,“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之所以成为历史典故,是因为类似这样奖励上的偏差,在此后人们的经历中并不少见。从古到今,类似的事仍一再发生。很多灾害、事故,并非不可预见,而是因为事先的提醒和预警,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许多问题,之所以从小到大,最终造成严重后果,同样是因为真知灼见不被采纳,以致在事情发生之后,才真正体会到“曲突徙薪”的可贵。能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苗头,发出预警,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有时候会被忽略。即便是事情真如他们所预测的那样发生了,得到奖励的也往往是在处理事故中做出贡献的“焦头烂额”者。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各个领域的各种法规和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曲突徙薪”的提醒正在得到制度保障,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这样的不公平现象会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