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车辙

作者:光明日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6-21

    6月11日中午11时,烈日高悬,气温达到32摄氏度。江苏连云港火车站出站口,权太琦站在电动汽车旁,向出站的旅客大声叫喊着:“要去汽车站吗?我们免费送,请上‘雷锋车’吧!”

 

  从郑州坐火车到江苏滨海的常全立,手提三个包,满头大汗地从出站口出来。听到权太琦的叫喊后,迟疑了一会儿,嘴里嘟哝着,“哪有免费的,是骗人的吧”,便继续往前走。权太琦主动跑上去,再一次对常全立说:“同志,我们是‘雷锋车’,免费送你到汽车站。”常全立停住脚步,回头看了一下电动汽车,便坐了上去。“我看到了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雷锋头像和‘雷锋车’三个字,我相信雷锋。”坐定后,常全立对记者说。

 

  常全立有所不知的是,这辆“雷锋车”已经在连云港运行了49年。从1963年开始,连云港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新浦汽车总站的500多位姑娘爱心接力、倾情奉献,累计免费运送旅客26万人次,行李包裹22万多件,行程达17万公里,用她们的大爱,碾出一道道永不消逝的车辙,谱写了几个时代不变的旋律。

 

  木扁担挑出的“雷锋车”精神

 

  1958年,正值青春年华的郭兰凤,在连云港市新浦汽车站服务组工作。

 

  “1963年,毛主席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我们这些20岁左右的姑娘们也是一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 今年已经76岁的郭兰凤算是第一代“雷锋车”车手,回忆起“雷锋车”的起因,依然充满激情。

 

  郭兰凤在工作中发现,汽车站的旅客要到1公里外的火车站转车,而火车站的旅客又要到汽车站来转车。“虽然只有短短的1公里,但对于提着大包小包、人生地不熟的旅客来说,这条路有点累人。”郭兰凤回忆说,那个时候,汽车、火车的班次比较少,旅客如果脚步慢点就会误车,特别是行李较多或行动不便的旅客。为了帮助这些旅客,她和余友云、朱正英商议利用接发车的空隙和业余时间帮助他们。

 

  刚开始,三个姑娘拿着小扁担和绳子,往返于车站之间,为南来北往的旅客免费挑行李,践行着“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诺言。后来站方了解到情况,特意为她们修理了一辆平板车,为乘客拉行李。很快,这辆平板车就获得了旅客的赞扬和好评,被亲切地称为“雷锋车”,时间一长,“雷锋车”就叫响了。

 

  上世纪70年代,特殊的社会环境并没有影响到“雷锋车”车手们学雷锋的热情。1972年参加工作的史朝荣,是这个时期的“雷锋车”车手代表。那时,火车经常是夜间发车,她白天下班后,就常常晚上住在车站,半夜起来去接火车,接完火车大概可以休息一到两个小时,又得起来上班。

 

  从扁担到平板车,再升格为铁板车、人力三轮车、电动车,直到现在的风光旅游车,49年,车换了9辆,人换了9茬儿,但那道穿梭于新浦汽车站和连云港火车站之间的温情车辙,却深深地烙在岁月的长河里。

 

  “雷锋车”精神经历时代变迁

 

  在肖彦的印象中,母亲朱秀兰,爱笑,笑容很温暖、很美,总把快乐留给别人。朱秀兰是新浦汽车总站第一代“雷锋车”车手。“妈妈当时4点钟上班,一早去打扫卫生,整理内务,下班了拉‘雷锋车’,一直到天黑才回家。”

 

  一个冬天的黄昏,朱秀兰扶着一位老奶奶走进了家门。老人面黄肌瘦,看起来病得不轻。朱秀兰对丈夫说:“这位大娘是从山东过来的,受了风寒,病倒在候车室里,怕她出危险,我就带她回家了。”

 

  家里只有两个鸡蛋,本来是留给孩子吃的。朱秀兰煮了两碗面,一碗给肖彦吃,一碗给“新奶奶”吃,却把两个鸡蛋全部打到了“新奶奶”的碗里。肖彦委屈极了,只能躲在厨房里抽泣。

 

  1983年冬天,36岁的朱秀兰被确诊为癌症。3个月后,手术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朱秀兰就回到车站,依然奔波在上班路上,依然奔波在“雷锋车”的辙印上。“妈妈具有那一代‘雷锋车’车手共同的精神,就是要为人民服务而活着。她去世前躺在床上不能为人民服务的时候,可能她感觉比死还痛苦。”肖彦这样理解母亲朱秀兰的行为。

 

  1984年,朱秀兰去世后,肖彦进入汽车站工作,也成为了一名“雷锋车”车手。如今,已离开“雷锋车”组的肖彦感慨地说:“雷锋车”精神最让人感动的,正是四十九年如一日,一群普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做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好事。“发扬‘雷锋车’精神,就是恪尽职守,并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

 

  如今,肖彦在京沪高速收费站工作。在她的带领下,收费站获得6项国家级荣誉称号。一次,一辆客车着火,随时有爆炸危险。40多名乘客受困,人们吓呆了,驾驶员弃车逃跑,肖彦冲了上去,与随后赶来的10位收费站工作人员一齐动手,控制了火势,救出了乘客。

 

  “雷锋车”组走过纠结的日子

  “雷锋车”组鼓舞过很多人、帮助过很多人、感动过很多人,但也驶过一段遭受怀疑和冷遇的纠结日子。

  连云港市汽车运输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韩秀平告诉记者:“我曾经也是一名‘雷锋车’车手,有段时间,一些旅客怀疑我们‘雷锋车’免费搭乘是骗人的,经常拉不到旅客,我怕人家笑话,常用大围巾把头包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

  “雷锋车”车手史朝荣也遭受过类似的境遇,她回忆,当时好多拉人力车挣钱的人对“雷锋车”有意见,认为抢了他们的“生意”,不仅砸车子,还在旅客旁边起哄:“现在说不要钱,到地头就朝你要钱了!”

  对于70后、80后的年轻“雷锋车”车手来说,冷言冷语是她们上岗前要过的第一关。不仅旅客怀疑,连亲友和同学也常常质疑“雷锋车”能不能拉下去了。1984年出生的“雷锋车”车手权太琦第一次出车就遇到冷言冷语,难过得哭了起来。

  遭受冷遇,“雷锋车”还拉不拉下去?

 

  汽车站老员工朱秋霞记得,1985年,新浦汽车站组织了几次大讨论。“我们的工作范围局限在汽车站,对社会上的思潮也不了解。”为此,汽车站还专门请媒体记者一起参与讨论。

 

  经过几次讨论,理越辩越明,绝大多数人主张拉下去。朱秋霞说:“拉‘雷锋车’没有错,不是说改革了开放了,雷锋精神就过时了,为人民服务永远不过时,学雷锋做好事永远没有错,人间真情永远暖人心。”

 

  但有困难,怎么拉?车站决定,领导干部跟班拉,党员干部挂牌拉。“这个时候,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体现出来了。”朱秋霞说,再加上宣传报道,风气很快就扭转了。火车站广场的管理人员被“雷锋车”车手感动了,只要是“雷锋车”,一律免费。

 

  如今,“雷锋车”精神发扬光大,“雷锋车”车手代代有人。权太琦也喜欢开“雷锋车”了,因为“别人的一个感谢,能让自己高兴好几天”。

 

  连云港市委书记李强动情地说:“走过近半个世纪,连云港‘雷锋车’组循着不变的服务承诺,踏着雷锋精神的鼓点,沿着永不消逝的车辙,永远行进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这也是我们党员干部最应该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