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你我的善举同样可以绘就“最美的风景”
“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最美孕妇”……这一个个由“最美”作为前缀的词汇,迅速传播开来,让人心动、如沐春风。
果真是应了那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小悦悦事件带给人们的道德焦虑似乎尚未消退,我们周边相继出现一个接一个的“最美”人物,这一方面说明,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并不是有人想象的那么不堪,世风日下并非真相的全部,英雄从未遁迹,他们就在你我身边,且一如你我一般的平凡;另一方面也说明——或许这一点更重要,人们向善的心灵冲动从未消失,储存于民间向善的道德力量依然深厚而博大。这些最美的人们在实施他们的义举之后,社会各界倾注的关怀和爱心,有关部门给予的妥当的抚恤和安排,即是证明。
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情故事不再发生,或许再也不会发生,这要归功于心存善念的普通百姓对于英雄们温情的托举。
在古希腊,善和美就是一个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美也从来是和善联系在一起的。《论语》说:“里仁为美”,又讲到,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答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据有人统计,《论语》中讲“美”字十四次,其中十次是善、好的意思。而孟子把个体人格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说:“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在我国的先哲看来,美应置于善和信之上,善乃是美的源头。
的确,历数当下被人称颂的“最美”的人物,他们的美无不是因为他们的善以及关键时刻因善而生的壮举。“最美妈妈”吴菊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调侃自己“长得一般,怎么称得上最美妈妈”,但她又接着解释:“我爸说,意思是关注内在美;大家给我起这个名字可能还是期望生活中更多一些爱和善良”。没错,人们把“最美”的头衔加之于她,既是一种崇高的评价,也是一种真心的寄托和期盼。
“最美”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它舒缓了时下人们的道德焦虑症,抚慰着人们疲惫的心灵。但我们又不必总是期盼更多“最美”的英雄产生,何况有些英雄付出了生命和血的代价,让人疼惜。我们坐在路边为他们鼓掌,这当然没问题,也很重要,但我们又不能仅限于此。我们还是要营造一个“最美”的社会。
相对于对英雄的期盼,我们更渴望日常生活中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一个微笑,一句问候,小小的举手之劳,对世事人心的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觉……这不是什么壮举,却正好是你我可以做到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性的善良温暖就在这样的小小善举中,它来自你我,不断汇聚,即成“最美”的风景。
时下有人抱怨,做好人的成本太高,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是事实。但它就应该成为我们冷漠的理由吗?不是所有的善举都需要利益的算计和考量。大多数时候,帮助别人本身就是一种快乐。快乐,难道不也是一种值得“投入”的“产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