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读点历史

作者:《党的生活》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6-14

    以史鉴今,以史资政,是领导干部热衷于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常说,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这就意味着要向历史学习,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胡锦涛同志曾经强调:“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既是提高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的现实要求,也是培养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足迹,是前人创造的积累。学习历史,能够增长人的智慧;学习历史,能够提高治国安邦的本领;学习历史,有益于加强个人的修养;学习历史,对于认识国情、指导革命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深感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强调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 他还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之后,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要用中国的历史教育青年”,要“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

 

  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课题。史学自产生以来就为历代政治家所重视。例如,《诗经》中就有“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的诗句。宋代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一直受到后来历代帝王官吏们的极大关注。有人还将其编为警句:“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学习历史,对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尤为重要。清代龚自珍有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即要真正掌握社会发展的“大道”,就必须先研究蕴含社会发展“大道”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注重对历史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不但继承了黑格尔的“巨大的历史感”,研究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而且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毛泽东同志就是善于运用历史借鉴的一个典范。他的许多成功的决策,都是借鉴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土地革命时期,鉴于历史上有些农民起义军出现的流寇主义错误的教训,他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稳固的根据地的思想。1949年春,蒋介石提出“划江而治”的方案,当时有些外国领导人也提出类似建议。毛泽东断然予以拒绝,号令“百万雄师过大江”,并告诫全党“不可沽名学霸王”,以避免革命半途而废的历史悲剧。在进北京前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把夺取全国胜利比喻为“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把执政看成是“进京赶考”,誓言决不当李自成,从而避免了重蹈闯王“打江山18年,坐江山18天”的历史覆辙。

 

  邓小平同志在“文革”动乱当中被下放到江西,潜心研究二十四史,吸取历史智慧。在对历史及现实的深刻思考中,他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多次告诫全党:“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不但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这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纲领、方针和政策。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就应该研究、熟悉该部门的历史;负责一个地区的工作,就应该研究、熟悉该地区的历史;如此才能尽快进入角色,成为一名内行的领导者。

 

  历史是深山,是大海。学习历史,就是到深山、大海中去探索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从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着眼于历史经验的运用,着眼于对新的实践问题的历史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