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栏目
我们的身体
作者:长江日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6-10
这两天,本埠媒体在报道一个器官捐献的事情。
16岁的江夏少年王政,遇车祸颅脑严重受损,医生宣布王政脑死亡后,他的父母捐出儿子的心、肝、肾及眼角膜。报道说,这是我省捐献器官最多的人,首例遗体心脏捐献者;报道还说,这次捐献最终会拯救至少6人的生命。
捐献器官是一个重大决定。做出这个决定的,是王政的父母王良喜和胡运枝。器官供需不对等是根本性困境,器官交易被法律严格禁止,自愿捐献几乎成为器官唯一的、合法的来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王良喜和胡运枝的决定,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捐献器官也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抉择。从王良喜口中,我们知道,捐献器官与“家乡的丧葬风俗完全相背”;是否捐献器官,王家还面临亲族内部的巨大分歧。不需过多分析和“移情”,抉择背后的激烈内心冲撞,不难想见。
把器官捐献出来,等于把身体的一部分交给了社会,也就是身体从个人性过渡到了社会性。这其中,实现转换的一个关键,是医学。在这次捐献事件中,如何看待器官,呈现出两套不同的话语系统。
首先是涉及死亡的理解。在王政的父母看来,王政并没有真正“死亡”,因为心脏还在跳动;在医学技术看来,王政已经“脑死亡”,可以判定他已经“死亡”。
其次涉及器官问题本身。王政父母的纠结,主要从人伦情感等出发,尽可能地维持生命状态;医学当然不可能排斥情感,但在医学技术的认知里,“器官捐献讲究实效”,脑死亡者需要大量药物维持生命体征,但药物会损害病人的器官,因此,“维持的时间越长,药量越大,移植的器官质量就越差”。
器官移植被认为是人类医学的重大突破,但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包括文化观念在内的重大问题。身体的文化意义,或者说身体的哲学意义,并不只是形而上的“谈玄”。近代西方启蒙哲学对人作出心灵与身体、精神与肉体的二元区分,将身体世俗化、机械化了,使之能够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这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器官移植等技术的探索与发展才成为可能。对身体的观念,迟早可能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成为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到的社会事实。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哪怕死亡,也要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的完整性。这是中国人的身体观念。我相信,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都有自己未必都相同的身体观念,因而对身体的“组件化”和器官的转移,会有不同的文化态度。
器官移植技术作为一种现代规范化、流程化甚至是标准化的医学技术,一个重大后果,是很可能带来身体观念所表征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趋同。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同样的效果,因此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等概念应运而生。由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在早期,往往伴随有军事和文化征服,外在表现更激烈,遭遇的文化抵抗也就更激烈。
与之相反,医学技术被视为一种工具性的技术,增进了人类的生命健康福利,发生在封闭的空间,所以文化观念的改变与整合,显得比较平滑,不那么引人注目,一些不同观念反而被认为是“传统的、落后的”,因而需要加以改变,以顺应文明和进步。
目前的器官移植,以自愿捐献为前提,这是为身体的个人性保留了空间,也就是仍然承认身体的个人自我决定,任何他人包括国家的强制都不具有伦理合法性。我们仍然可以设想一种可能:除了死亡,身体将被社会和国家彻底征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很有可能从一出生,通过国家强制性,就自动与社会达成器官捐献的契约,器官成批量地进入到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循环系统。
问题不仅存在于器官捐献者一方,同样也出现在被移植者一方。一个饶有趣味的可能性是,如果一个移植了他人的心脏、肢体等器官的人,他应该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吗?又应该负责到什么程度?
人的身体是包括思维活动在内的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身体意味着什么?身体的完整性意味着什么?等等,技术的进步比如未来器官克隆的成功,都不可能回答和穷尽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是什么?”
16岁的江夏少年王政,遇车祸颅脑严重受损,医生宣布王政脑死亡后,他的父母捐出儿子的心、肝、肾及眼角膜。报道说,这是我省捐献器官最多的人,首例遗体心脏捐献者;报道还说,这次捐献最终会拯救至少6人的生命。
捐献器官是一个重大决定。做出这个决定的,是王政的父母王良喜和胡运枝。器官供需不对等是根本性困境,器官交易被法律严格禁止,自愿捐献几乎成为器官唯一的、合法的来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王良喜和胡运枝的决定,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捐献器官也是一个艰难甚至痛苦的抉择。从王良喜口中,我们知道,捐献器官与“家乡的丧葬风俗完全相背”;是否捐献器官,王家还面临亲族内部的巨大分歧。不需过多分析和“移情”,抉择背后的激烈内心冲撞,不难想见。
把器官捐献出来,等于把身体的一部分交给了社会,也就是身体从个人性过渡到了社会性。这其中,实现转换的一个关键,是医学。在这次捐献事件中,如何看待器官,呈现出两套不同的话语系统。
首先是涉及死亡的理解。在王政的父母看来,王政并没有真正“死亡”,因为心脏还在跳动;在医学技术看来,王政已经“脑死亡”,可以判定他已经“死亡”。
其次涉及器官问题本身。王政父母的纠结,主要从人伦情感等出发,尽可能地维持生命状态;医学当然不可能排斥情感,但在医学技术的认知里,“器官捐献讲究实效”,脑死亡者需要大量药物维持生命体征,但药物会损害病人的器官,因此,“维持的时间越长,药量越大,移植的器官质量就越差”。
器官移植被认为是人类医学的重大突破,但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包括文化观念在内的重大问题。身体的文化意义,或者说身体的哲学意义,并不只是形而上的“谈玄”。近代西方启蒙哲学对人作出心灵与身体、精神与肉体的二元区分,将身体世俗化、机械化了,使之能够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这为医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器官移植等技术的探索与发展才成为可能。对身体的观念,迟早可能进入到社会实践层面,成为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到的社会事实。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哪怕死亡,也要尽可能地保持身体的完整性。这是中国人的身体观念。我相信,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都有自己未必都相同的身体观念,因而对身体的“组件化”和器官的转移,会有不同的文化态度。
器官移植技术作为一种现代规范化、流程化甚至是标准化的医学技术,一个重大后果,是很可能带来身体观念所表征的社会文化观念的趋同。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同样的效果,因此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等概念应运而生。由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在早期,往往伴随有军事和文化征服,外在表现更激烈,遭遇的文化抵抗也就更激烈。
与之相反,医学技术被视为一种工具性的技术,增进了人类的生命健康福利,发生在封闭的空间,所以文化观念的改变与整合,显得比较平滑,不那么引人注目,一些不同观念反而被认为是“传统的、落后的”,因而需要加以改变,以顺应文明和进步。
目前的器官移植,以自愿捐献为前提,这是为身体的个人性保留了空间,也就是仍然承认身体的个人自我决定,任何他人包括国家的强制都不具有伦理合法性。我们仍然可以设想一种可能:除了死亡,身体将被社会和国家彻底征用。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很有可能从一出生,通过国家强制性,就自动与社会达成器官捐献的契约,器官成批量地进入到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循环系统。
问题不仅存在于器官捐献者一方,同样也出现在被移植者一方。一个饶有趣味的可能性是,如果一个移植了他人的心脏、肢体等器官的人,他应该为自己的任何行为负责吗?又应该负责到什么程度?
人的身体是包括思维活动在内的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身体意味着什么?身体的完整性意味着什么?等等,技术的进步比如未来器官克隆的成功,都不可能回答和穷尽这些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