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中岂止只有“黄金屋”

作者:宁夏日报 来源:温州市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时间:2012-05-28

    自从笔者用了智能手机,很快就痴迷上了电子书,从此纸质书束之高阁了,图书馆的借书卡也“休眠”了。

 

  笔者由此想到,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我们不能一味否认网络阅读的“肤浅”,毕竟它也为我们读书提供了一些更加新颖别致的载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学习的基本途径。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人的学习追求应当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因此,只能通过读好书、读经典,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书中自有黄金屋”,只有真正多读书、读经典的人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

 

  经典就是指古今中外各知识领域中那些虽历经千载仍然熠熠生辉的不朽之作。真正的经典,不仅一个民族在读,而且整个人类在读;不仅过去人们在读,今天我们在读,而且明天人们还要读。

 

  当前新闻系统在进行“走转改”活动,其中有一项就是“改文风”。文风涉及知识、能力和水平,甚至与为人处世联系在一起。“文如其人”就是这个意思。多读经典有助于改进文风。由此,笔者想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前上学的时候,吟诵这篇千古名文,比较多地领悟的是他忧国忧民的胸怀,不计较功名利禄和个人得失的气度。而今每读一遍,越发感到他还是一位发扬优良文风,写短文章、实文章、美文章的高手。《岳阳楼记》短短360字,不穿靴不戴帽,没废话没套话,不说教不枯燥,有景有情有思想有哲理,可以成为我们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响应中央改进文风号召的一篇经典范文。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在于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有过这样精辟的论述:“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这是对于学习和实践关系的完美论述,同样可以用来指导我们阅读经典。经典之书,不同年龄读有不同年龄的体会,不同境遇读有不同境遇的领悟。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背诵经典,可能还不能领会其中要旨,但是背熟了,就成为一个人知识积累的一部分,长大后在生活和工作中自然会慢慢领会其中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的道理。

 

  一句话,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在扩大我们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指导着我们的工作。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